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5的文章

直火烘豆機.........(終_反省)

圖片
這一兩天在測試紅外線烘豆機。 效果非常好! 操作過程: 1.開啟電源,啟動馬達、抽風扇 2.開啟瓦斯閥門,調整微量控制閥至微壓計指針跳到2~3的位置,按下電子點火按鈕,直至爐火點燃。 3. 咖啡豆秤重。蘇門答臘咖幼,350g。 4.熱鍋後,倒入咖啡豆。 5. 根據取樣勺的咖啡豆顏色與水分來判斷風門與火力的調整。 6.確認下豆的時機,開啟冷卻風扇,下豆。2爆初。 然而這一臺卻是開發失敗的案例。 因為最後的成果已經跟最初的目標遠遠脫離了。 最初的目標:簡單、便宜、方便 操作簡單嗎? 多了不少的控制選項,又有瓦斯的點火裝置,操作步驟超過三,就是複雜。 價格便宜嗎? 價格便宜的重點在於成本,成本控制在於設計的簡潔,設計的簡潔在於需求的簡單,一但為了應付太多的狀況,於是就必須增加各種不同的設計來因應,成本也為之增加。 使用方便嗎? 設計的初始是希望可以直接放置在家用的瓦斯爐上,所以重量要輕,大小要適中,可以輕鬆移動;而現在的體積是:長600mmX高550mmX寬240mm。 雖然效果十分顯著,風扇的靈敏度與火力都相當喜人,卻完全偏離了當時開發的要點。 外型過於工業化,操作選項過多,雖然 DIY的空間相當大,卻不符合一般人使用的習慣,完全無視於使用者的心情,如果有考慮到使用的親和力,這樣的成品僅適較專業玩家改裝或小型店家的過度機器。 因為可以改裝的部分實在多到眼花撩亂,除非完全了解每個部件的特性與自己的需求 ( 謎之音:那就自己做一臺或是買品牌機就好了! ) 那麼多的改裝實在沒必要,即使這一臺紅外線烘豆機效能非常好,然而做為一個商品,卻是定位失敗的例子。 自我反省中........ 本 著作 由 蔡政育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釋出。

直火烘豆機.........(續五)

圖片
直火烘豆機.........(續五) 除夕的早上,該台紅外線直火烘豆機總算是大功告成了。 控制箱的部分,因為加入了預期之外的許多開關,表面上只能說一個字,亂。不過還是加上了標示的標籤。 烘豆機整體: 側面照:因為原本風門的位置不佳,修改後移到上方。 瓦斯微壓調整器與微壓計:不過紅外線瓦斯爐的工廠建議,壓力最好要在3~4之間,燃燒效率最好。 後方的接頭,密密麻麻的。 這次主要修改的部分,包括集塵桶與抽風扇,抽風扇改用36W。 由後方拍攝的電子點火器: 側方開孔,原本是做為集塵桶抽屜的出口,集塵桶抽屜改到後方,這個門倒是用來調整軸承與皮帶輪很方便。 這一次加裝的冷卻風扇: 移開集豆槽的狀況: 除夕仍然忙碌,還是在零零碎碎的時間裡抽空把這台烘豆機完成。 接下來就是實際測試了。

咖啡烘焙機的一個階段.......(十二)

圖片
咖啡烘焙機的一個階段.......(十二) 除夕前一天跑了一趟工廠,發現電熱版的材料已經有部分銲接好了。 重點是電熱管的配置討論。 先做好電熱管的固定板與烘焙桶,再送到電熱管工廠量測製作。 重點是體積很大........... 後面板與電熱管的固定: 烘焙桶內部構造: 烘焙桶與電熱管的配置: 這一次就不採用散熱鰭片的電熱管,希望溫度的上升狀況可以如想像中的順利。 由於第一臺電熱版的保溫狀況比想像中的難搞,所以這一次的保溫層加厚不少。體積真的超大。 這一次烘焙桶的尺寸可以容納2kg的咖啡豆............. 以上。

直火烘豆機.........(續四)

圖片
今天有寒流,超冷的,工廠旁就是田野,沒什麼遮蔽物,一邊吹風一邊討論。 風門會吃豆子,那就要有斜度,使豆子被吸入後還能滾回烘焙桶內。 相應的就是其他機構件也要跟著升高。 風門全關的樣子: 風門半開的樣子: 新的烘焙桶終於來了,先裝上中軸測定夠不夠圓,目測來看誤差不會太多。 關於風門,一般常見的日式雙環轉動的風門,既然是常見的,也就是多數人所習慣的;然而德國Probat烘豆機的風門其實只是翻轉式的,即風管內設一圓片翻轉,美國的Diedrich烘豆機也僅是一片左右移動的擋片做為風門而已。 單就風門設計與成本來看,很明顯的國外的烘豆機偏向簡單式的設計,而這樣的設計也受到大家的肯定,於是風門的重點,我想並不單單只是哪個比較順暢或好用,應是根據烘豆機的整體設計來做規劃,硬要加上某種特定的風門,常常只是一種習慣的偏執。 我想,不會有人買了德國或美國的烘豆機還特別要求對方將風門改成日式的吧! 所以重新思考風門的定義,除了排出煙塵避免悶燒外,調節溫度與鍋內壓力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可是又要討論風門的方式與調節風門的口徑樣式,是否會造成爐內失壓。 以上。 希望能在過年前完成一臺。

自製烘豆機的幾個反思.......

圖片
以閒著沒事幹或是工作上需要一點成就感時,單純的沖煮咖啡成為習慣,已經不能自我滿足時,自行烘焙咖啡就勢在必行了。 通常的選項有二: 一是自己做一臺。 二是花錢買一臺。  也有第三個選項:找有烘焙機的朋友,借玩一番。 然而少量烘焙的開端,以手網居多,因為投資最少。 手痠的同時也會萌發來一臺手不會痠的烘豆機,於是市面上琳瑯滿目的小型烘豆機幾千到幾十萬的任君選擇。正如買車的同時,也會順便做做雙B車的功課,總是以高單價的品牌烘豆機做為首選。 既然是高單價,便不是多數人下得了手的選擇,於是開始顧此失彼,網路上的文章一大把,這邊選不下去,那邊買不下去。 猶豫的同時,就會想想不如自己做一臺,DIY的精神就出現了。 個人以為重點是停損點。 如果真要做一臺,千萬不要抱著可以販賣的心情DIY。 因為,想法的變幻與現實金錢的壓力不成比例,於是作品總是有改進的空間,總是有不盡人如意的地方。 打算花多少錢,是一個很重要的點,通常沒個幾千塊至上好幾萬多,就要看個人的接受度,還有設立的目標。 直火?半直火?半熱風?全熱風? 如果沒有足夠的烘焙經驗,下手DIY前最好三思,因為烘豆機機構的平衡點才是最考驗的地方。 如果沒有機械相關的經驗,能力所及的就是能做到的範圍。 這樣想來直火是DIY的入門很好的選擇。 風門的構造一開始不建議,因為直火的烘豆機加上風門,會是一個很大的挫折點。 直火烘豆機結構簡單,少量烘焙製造的銀皮與煙塵也是家庭可以接受的範圍。 結構怎麼來,請參考網路上........ 烘焙桶、動力源(感應馬達)、烘焙桶固定座、動力源固定座、烘焙桶中軸、軸承、皮帶輪與皮帶(或齒輪與鏈條、聯軸器)、溫度計、加熱源。 1.烘焙桶: 通常以現有的不鏽鋼鍋為主,要注意尺寸,一般說來直徑15公分的可以烘焙的極限約500g。直火式的烘焙桶會在表面打洞使熱直接通過咖啡豆,所以最多的問題是表面打洞的規格,孔徑盡可能不要超過3mm(如果會烘到15目的咖啡豆,孔徑不要超過2mm),至於要打多少洞,有個小原則,洞越多,排煙越順暢,相對的熱量也易散失,洞越少反之;桶徑長度呢?建議與直徑相當。 2.動力源: 感應馬達是比較好的選擇,步進馬達也可以(體積小),一般建議功率最好不要低於25W,台灣所製作的功率通常最小也是25W(還有6W的,但是價格差不多);步進馬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