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16的文章

DIY烘豆機的改裝......(二)炭火焙煎的時候~~

圖片
該台烘豆機烘焙過幾次後,大家提出了不少可以改善的地方。 像是可以裝個溫控器接個筆電跑個曲線等等。 或是變頻抽風、或是冷卻系統? 價格是大問題! 這些部分其實已經慢慢的模組化並寫出來了,至於真的會去DIY的人當然可以用最少的價格(材料成本)獲得一樣的效果,但是不想自己動手又希望能用最少的價格買的人呢?也許中古市場會是一個解答。 一個問題有很多解決辦法,端看於當事人當下的能力與時間去選擇了。 這種選擇問題就不用再繼續討論了。 接著進入烘焙的快樂時間。 後來設計了一個炭盒,加上四個鐵腳座,談不上霸氣,但也算方便了。 把早上烘焙的過程拍個影片剪輯一下,也算是做個紀錄。 影片頗長,沒耐心看完的人就隨便點哪段就那段看一下。影片重新剪接過,快轉200倍挺搞笑的。 目前烘焙的效果有很多可以探討的地方,但是每個人手法不同這方面就見仁見智。 炭焙有獨特的效果在,得實際操作過的人去體會。 而採用登山用的蜘蛛爐較適合希望快速完成的人,因為好收拾,不會像炭火一樣得整理一堆灰燼,當然登山爐的火力與配件也多,可以調整瓦斯的部分也較好配置烘焙的火力。火力充足的好處就是短程的熱衝力足夠,香氣會比較明顯。 炭焙基本上就是一火到底了,加上添加炭與燃燒的時間差,其實要很集中精神烘焙。 烘焙過程中會有溫度的差異,因為溫控器顯示的是豆溫跟爐溫,而烘豆機上的指針溫度計其實算是爐溫?但指針可是插在咖啡豆裡,這一點其實很有趣,符合之前提出的溫度針的位置不同偵測的溫度也會不同的觀點。 小機器受到環境的影響會更大。 預告一下,之後會裝上變頻抽風系統試試,然後呢,也會另做個電熱管系統來玩玩看。 而該台烘豆機將於8/31~9/2於台北南港展覽館4F的自動化機械展上由厚利貿易攤位展出,感謝該馬達廠商的大力協助。有興趣的同好們可以去逛一下。我也會在現場站崗。 本 著作 由 蔡政育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釋出。

旅行這件事?

我會告訴小朋友們,如何去旅行? 對多數人而言,旅行似乎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但是無論是參加旅行團或是自助旅行,仍舊需要的能力就是「規劃」。 廉價航空盛行,除了價格低廉之外,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旅行者要負擔自己的行為會造成的風險。 參加旅行團就是付錢把這些風險由旅行社規畫承擔,但是自助旅行想省錢,就要學會規畫行程。 要去哪?怎麼去?如何去?如何省錢?哪段時間可以去?行程如何調整?旅行保險?行李?氣候?匯差?幾個人去? 先不論要不要去旅行,首先就能規畫出旅行需要的時間、成本、準備事項。 如何擠出時間? 如何累積成本? 準備事項的過程? 旅行不是件大事,但卻是可以讓人好好思考如何完成的一件小事。 如果連自己要去的自助旅行都無法規畫的話,那? 

烘豆機功能模組化的下一步:變頻抽風系統

圖片
溫控器的模組化算是告一段落了,畢竟該軟體只提供2條溫度線的輸入,也許可以插更多條線,但是個人不想深究了~~ 接下來是抽風系統的模組化,針對變頻抽風與監控的獨立模組,一樣用塑膠控制盒+電源供應器+差壓傳送器+變頻抽風。 就這幾次活動分享的過程中,其實發現到一點,多數人沒有真的使用過較完整的烘豆機,所以對於烘豆機其實會有知道這個功能但是不了解的狀況,變成不敢使用又害怕被他人取笑的裹足不前。 其實因為沒用過不了解,才更需要去嘗試使用各種烘豆機,這些經驗會協助你建立烘焙的理論與未來購置烘豆機的選擇。 現在有很多廠商舉辦烘豆機的試烘活動,與玩家的交流中,廠商也會逐漸改善製作的細節。所以想要自行製作或是選擇適合的烘豆機的玩家,請多多參與這些活動,會得到很多有趣的經驗。 下圖是大致上會用到的東西: ~~ 本 著作 由 蔡政育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釋出。

PID溫控器與溫度曲線.......(終?)

圖片
2016年7月16日下午,來的人不多,很好。 因為天氣熱,咖啡店的位置不多,幾個人剛好塞滿,吹著冷氣聊天挺嗨的。 這個分享活動嘉義場沒人參加,也剛好颱風來,順勢取消。 台中場似乎天氣熱,實際上來的人也不多,8個人還是9個人?人陸陸續續的來。 帶了兩大箱的工具與材料,一台以前做的紅外線爐烘豆機,一台最近做的DIY002。 關於溫控器的解說與實際接線討論,大概只花了一小時,剩下就是接上DIY002開烘,但是似乎沒人想看溫度曲線? DIY002用了兩種烘焙火源,一是登山用的蜘蛛爐,使用瓦斯罐;另一是採用炭精。 登山用的蜘蛛爐可以調整火力,炭精就無法調整火力了,所以只能用風門控制溫度。 當天大家烘焙討論的過程: 溫控器的設定等等稍微談深入一點,大家就懶得聽了,所以進快進入實作的階段,辦這個活動的重點是溫度曲線的實作的價值? 因為設定為環境溫度、豆溫各一條曲線,材料清單如下: 1.塑膠控制盒 (145W X 180L X 118H)一個 2.DTA4848R1 二個 3.金屬按鈕開關 一個 4.Ktype 溫控線 二條 5.端子台 1個 6.TAIE KA301 converter 一組 7.電纜固定頭 1個 8.電源線 1條 9.端子 數個 10.電線 製作工時:1人 4小時 基本上這些東西都可以在網路上買的到,但是光材料的部分大概得要花個5千上下,那問題來了,這玩意兒可以賣多少? 當天大家的反應是應該要賣10000元,但是問到有沒有人想花這個錢買,似乎就沉默了。 這個現象很有趣,台灣人會執著於材料的價格,可是對於人工的部分,幾乎會下意識的忽略。我想,就算準備好這些材料,會嘗試製作並在試誤中找到解決辦法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光是軟體的使用與連接上的問題,這些都需要一定的知識與經驗,而這些知識與經驗就是所謂的專業,這些專業價值幾何? 選擇你要使用的材料需要判斷、使用何種工具需要經驗、軟體的通訊模式需要摸索、連接上去如何調整需要不斷的嘗試。 這些過程應該是有價值的。 但是談到錢傷感情,所以最好不要談錢,那就請自行DIY吧! 首先請使用台灣的溫控器或代理商,因為說明書上至少有中文,而且有問題你也找的到人問。 下圖是活動前一天製作出來的溫控器模組: 內部的樣子:可以看到端子台跟一堆電線~~

越來越先進的烘豆機是為了什麼?

圖片
最近受到某些困擾。 這些困擾來自於烘豆機的花招。 就我而言,烘豆機從最早看見的日系、仿日系,再直接進到手網。 當時也只希望能烘點新鮮的咖啡豆來喝。 但是現在接觸的烘豆機越來越多,尤其SCAA舉辦的比賽指定用機,自舉辦來每年都有所不同,烘焙的手法也層出不窮,而逐漸增加的感測器材,雖然能從更多的角度來觀察烘焙的過程,咖啡豆的處理手法發展也是一日千里,台灣自製的烘豆機也是百家爭鳴。 所謂的流行,所謂的先進,增加的功能越多,烘焙出來的咖啡味道有比較美好嗎? 個人以為小規模的自家烘焙店已形成模式,而自動烘焙的功能也是為了多店營運而逐漸增加的功能,這些所謂的小規模店家,多為3~5家,各自擁有小型烘豆機(5kg以下),短時間無法控管的烘焙過程,就由烘豆師設定,盡可能控制烘焙的過程。 這大概是小型烘豆機為何加上程式自動烘焙的一個原因。 有烘焙咖啡經驗的人,在烘焙了一個量的咖啡後,會逐漸形成某些固定的烘焙習慣,這些判定的觀察點則成為烘焙者們各自的秘訣。 而根據這些手法、秘訣,部分是被當下使用的烘豆機養成,部分由各人的經驗所歸納,終究是為了烘焙出好喝的咖啡豆。 進一步,開始販售咖啡豆就會遇到很大的問題,就是品質需要穩定與品項控管的難度。 這個難度會逐漸的提高,避免這個難度的一個方法就是低價銷售。 因為低價銷售,自然對於該咖啡的期待感多少降低一點,烘焙的難度也稍稍降低。 但是也失去的烘焙的辨認性。 畢竟咖啡豆需要經由烘焙發展出其風味,先不論沖煮手法如何,基本的好咖啡似乎已逐漸有些共識了(澀味、苦味、酸味的認知),這樣來思考的話,為了迎上所謂"可以辨認的風味"這個烘焙程度,消費者能夠接受的底線也慢慢的沒那麼低了。 烘焙者要提供的並非是個人的想法,而是消費者能夠飲用的咖啡,要再加上可以辨識的個人風格,相對的要在美味的基礎上加入個人對於咖啡的認知,經驗技術的另一個彌補的方法,似乎是優秀的烘豆機? 優秀的烘豆機會有強烈的個性,以德國Probat來說,烘焙出來的咖啡已經有了Probat的風格,如何超越這個風格,第三波風潮似乎提供了一種答案。 而延伸出的下一個風潮,大概也就有其輪廓了。 小型、個性化的烘豆機會越來越多,但要如Probat有如此強烈風格的烘豆機,並不是那麼容易超越的。 複雜的紀錄程式、多樣化的感測器、大量的電子器材,

差壓計的用途.......

圖片
朋友拿了差壓計來,嘗試應用一下。 聽說是用來觀察局部的壓力變化,根據專利已經過期的狀況來看,單純拿來做為觀察局部環境的壓力變化似乎只能做為被動性的裝置。 因為現在的差壓計都會加上開關,就是國外大廠現在都會裝的差壓開關,做為監測爐內壓力是否低於臨界點,這個臨界點是用於瓦斯燃燒的最小負壓,因為負壓太小會造成空氣進入不足,形成瓦斯燃燒不完全或是累積過多的壓力產生氣爆?實際上我也沒用過外國名牌的烘豆機,有遠遠的看了一眼內部的構造。根據烘豆機後方的電機系統與零件的判斷。 而這個差壓計就沒那麼多功能,裝高壓的孔位,抽力增加則指針往後退,裝低壓的孔位,抽力增加則指針往前跑。 這顆是0~150Pa的標示,但是平常指針的位置就處於50Pa,根據差壓計躺著還是立著指針的位置也會不同,以內部構造的剖面圖來看,是以薄膜的形變來移動指針,躺著的效果確實不佳。 使用的孔位是1/8PT,不常用到的規格,幸好附近的五金行有賣這個規格的螺絲攻。 裝上去試試的結果挺有趣的,風門移動的指針範圍約莫是50~75Pa之間。 以D牌的烘豆機來說,差壓開關的調整是0.3psi,樣算起來挺誇張的,因為0.3Psi=2067.857Pa,那差壓計上的50~75Pa,幾乎差了快三十倍的狀況是怎樣? 還是差壓計的不同也有關係? 這部分值得深思一番........ 本 著作 由 蔡政育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釋出。

複合火源的應用可能性?

圖片
最近使用炭焙的心得就是,炭量的多寡與燃燒程度在一開始就決定了接下來可以烘焙到什麼程度。 使用炭精為燃料有幾項優點:遠紅外線、乾燥的熱風。 缺點則是無法調節火力。 真的無法調節火力嗎?其實還是有辦法的,但是烘焙過程中移動燒紅的木炭,花費的時間其實比想像中的還要久,加上怎麼移動?量的增減?新加入的炭是否有足夠的時間點燃?這部分就需要大量的經驗了。 而炭焙的咖啡,目前查覺到的幾個方面,乾香氣明顯、口感溫和、回甘強、飲用感較黏稠、豆表著色低、膨脹係數高。 容易產生的問題就是一開始的火力不足會造成後半段升溫變慢,整體烘焙的時間拉長,風味溫和。 而最近設計的無火源DIY002烘豆機,測試採用各種火源,其中較為訝異的是使用登山用的蜘蛛爐,火力廣而強勁,烘焙出來的咖啡香氣十分明顯,而這就是朋友建議複合火源的原因。 假設前段需要穩定透熱性佳的火源,後段需要變化大增加熱衝力的火源,以設計來說並不困難,難的是操控性。 對於設計來說,容量達到5~15kg的烘豆機越能朝這個目標發展。這個部分可以參考Probat的UG22烘豆機。現在Probat改進的新火排似乎也能有這類型的感覺。 https://youtu.be/vWhYD09mAB0 因為小型烘豆機的火力採用現有規格的火排,不容易控制,要設計新的火排,成本較高,單就小型烘豆機的售價而言,並不划算,只好用其他設計的面向來彌補。普遍製做的廠商會遇到這樣的情況。 義大利的烘豆機也早有瓦斯、炭的複合火源。 至少15kg........... 本 著作 由 蔡政育 製作,以 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