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的自我認同....(續)

我遇到很多人總是花很多時間確認接下來要烘焙的咖啡的"正確性"。
"這豆子烘到一爆密集?"
"烘10分鐘會不會太快?"
"玻璃態的轉換是在幾度?"
"火力的調整這樣會不會太大?"
"這生豆烘到一爆結束會不會太深?"
"轉白轉黃會影響酸值?"
"厚鍋比較好嗎?"
"薄鍋烘起來比較酸?"
"烘太久會沒味道吧?"
"大風大火比較好?"
"鑄鐵鍋保溫比較好吧?"
"為什麼不用電熱的?"
"入豆溫太高不好嗎?"
"半熱風的效果比較好吧?"
"陶鍋烘的比較好喝?"
"豆溫針這樣算準確嗎?"
"入風溫會不會太低?"
"排風溫會不會太高?"
"風門大一點對流熱才會比較高?"
..................................................
有太多的疑問,在烘焙咖啡之前,每個問題都有答案嗎?
每個答案都是正確的嗎?
照答案去做,烘起來就會符合想像?
那這麼多的問題怎麼來的?大多是網路上搜尋的或是其他烘豆的人提出的。
在回答這些問題之前,要不要乾脆先烘一鍋試試呢?

"要是烘失敗了怎麼辦?"

那,請問什麼是烘失敗?
其實過於害怕未來的失敗,反倒忽略了當下烘焙的過程,烘焙的過程就是烘豆者對豆子的看法與觀察,並藉由控制火力或風門去嘗試烘焙出自己想要的風味或成果。
煎蛋要不要學習呢?是從錯誤中學習比較快還是先學會鍋子的材質、火力的大小、時間的不同、蛋白蛋黃的受熱變化等等知識才開始煎蛋呢?

這就是很有趣的狀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