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20的文章

烘豆的極限

最近思考的方向是烘豆師與烘豆機之間的關係。 跟一位客人聊天時,我問說,他是想要開咖啡店還是咖啡工廠? 他遲疑了一下,說他還是想要開咖啡店。 目前有很多的自家烘焙咖啡店,採取的是在店內自行烘焙咖啡豆並販售的形式,這種店在數十年前是少見的,現在卻是非常多,尤其是小型的個性咖啡店。 相較於日本一般生活上已經"習慣"必須有咖啡的狀態,台灣對於咖啡雖然接受度越來越高,但主要的消費群體的年齡層也開始降低,這表示對於咖啡在生活中的必需品這依狀態也開始形成。 就如常見的永和豆漿店,也分的出好吃與不好吃的店家一般,同樣是在店裡完成製作的豆漿等各式餐點,不同的人製作風味也會有所差異。 而這一點差異,大多數人是會逐漸地分別出來,什麼適合自己口味的呢? 當同質性的商品越來越多時,利潤的分配也會出現M型化趨向,不可否認的,當資本越大時可提供的商品無論是品質、數量、成本都有相當的優勢,這大概也是多數人會選擇往食品方向去開發創新,因為食品的風味差異是可以被分辨的。 與電子產品比較,食品的可分辨性較快。而咖啡這種非本地文化圈的產物,進入了茶文化之中,也會開始出現雜訊與同化的現象。 終究是提供給人飲用的飲品,只要提供的對象是人,就有各種風味可以存在的市場。 而咖啡正是這一點充滿了魅力,不同的人烘焙的咖啡豆,不同的沖泡方式,都有明顯的差異,這種差異也符合了各式各樣的人的需求。 小型咖啡店的個性有存在的必要性。 自家烘焙咖啡店也是一樣的,當提供的商品開始同質化時,就會被市場主流同化,也不得不陷入所謂的"價格競爭帶"。 每個人都同樣只有24小時,這段時間內,如何分配? 分配給工作、生活、家庭等等,以時間不可逆的前提來看,時間算是成本最高的,那這些成本要用在哪才會有最大的效益,我想這就是每個人的選擇了。 所以,你想開咖啡店還是咖啡工廠呢? 為了增加產量投資設備的同時,也會增加工作上的時間,一個人的時間終究有極限,要把這些時間放在烘焙上還是客戶上甚至家庭上呢? 這就是極限了。 如果開咖啡店的目的只是一種謀生手段,那應該還有更值得投入時間的事物吧? 開咖啡店是最終目的的話,那自己在咖啡店中的角色是什麼呢?這一點就值得深思了。 在前往目的地的過程中,通常會忘記了自己前進的目標是什麼,時代已經不如以往了,要思考自己在接下來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