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0月, 2021的文章

風門的概念

 先從風門的部分探討,亞洲的烘豆機設計與歐洲的不同,歐洲對於風門的使用不如亞洲這麼注重,所以烘焙過程操作風門的頻率不高,甚至風門都是固定,從風門的調整來看烘焙手法的不同,這是最重要的部分。 有效的風門是什麼? 從現象分: 1.可以抽出銀皮 2.排出烘焙過程的氣體 3.維持火力的燃燒 從上述三點來看,哪個點最為重要? 換句話說,風門調整可以同時達成三個要點的話,就是有效風門? 還是只要達到其中一個就是有效風門? 會這樣說是因為第一點的銀皮排出跟攪拌葉片有關,而第三點跟烘豆機的整體設計有關, 那第二點呢?氣體的排出只要烘焙室內部的壓力大於外界壓力就會排出。 並不是所有的烘豆機的風門都能同時達到上述三點,原因有很多,就不贅述。 重點在於這三點,要先根據重要性來排序 就實際烘焙來說,最重要的是第三點,為持火力的燃燒。 再來是第二點,之後是第一點。 銀皮的排出在半熱風烘豆機的風門排序是最後的。 因為相較於直火,半熱風的銀皮不會累積燃燒。 第三點,火力的燃燒決定的烘焙的效率。所以穩定的抽風可以維持有效的加熱。那針對第三點,不同的火力搭配的有效升溫風門的範圍是不同的。 熱機後,機器的溫度維持一個基礎工作溫度。 開最小的火力,固定風門2,看看這個最小火力在這個風門2可以升到最高的溫度。 通常會很快升溫,到達某個溫度就會趨緩。 再調大風門,看溫度有沒有下降或是持平。 就可以知道該火力的有效風門區間。 每個火力的有效風門區間不同。 第二點,只要烘焙室內的壓力大於外界,氣體會找通道排出。 風門提供了有效的通道讓氣體排出。 但是風門的大小會影響排出的效率。 就可以知道一個重點,風門大小影響烘焙室內的壓力。 烘焙室的壓力是歐洲與亞洲機器設計上的一個很大的差異。 重點在於烘焙室內的壓力來自於烘焙室的設計是否有密閉。 亞洲的機器烘焙室較不密閉,於是對於製造烘焙室的壓力就會有需求,在烘焙上就需要風門的搭配。 歐洲的烘豆機烘焙室密閉性高,對風門的調整需求就較小。 重點還是放在烘焙室內的壓力。 其實烘焙過程中,烘焙室的高壓力是避免鍋體傳導熱比例過高的有效方式。 可以在連續烘焙的過程中有效率的控制鍋體的蓄熱。 烘焙過程中,烘焙室的壓力會因為升溫而逐漸累積。 從取樣勺的開孔去判斷壓力大小其實沒啥意義。因為要看取樣勺的開孔開在哪。 DIY002適合觀察壓力的部分在入豆的閘門。 打開入豆閘門,調整風門,發現當

烘豆機設計的一些有趣的狀況。

 來聊聊側火的設計。 一開始側火的設計,主要是來自於 G.W. Barth這個品牌的烘豆機,型號是Menado 30kg,有興趣的同好可以找找看。 在設計第一台側火烘豆機的同時,主要是抱著,總得有點不同的心態開始設計的,而側火是我認為可以有效改善直火烘豆機的銀皮燃燒問題的設計,實際上有沒有改善? 確實有改善,但每一鍋還是得清理銀皮收集盤。 現在的烘豆機外型都差不多,畢竟是發展上百年的產品,針對加工、製作、組裝、操作等累積的經驗,演變出現有的主流烘豆機外型,這也算意料中的事情。 然而小型烘豆機的潮流出現,可以做更有趣的事情了。 事實上側火的設計中,最大的問題不是組裝,而是要確立有效的烘焙系統。 火排直下型的烘豆機之所以流行,也確立了近代烘豆機主要設計,重點在於烘焙時能夠維持有效的傳導熱比例 (烘焙室的蓄熱)外,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側火後來被淘汰的一個因素,我認為是在單純機械控制的前提下,側火的安全性是有疑問的,為了有效導引火焰進入烘焙室,必須有一定的抽風壓力,而抽風壓力會因為連續烘焙導致風管的內部累積銀皮細塵而逐漸變化,在火排直下型的烘豆機這一點可以有效避免火焰外溢的風險,但是僅靠機械控制要隨時控制變化頗大的抽風壓力是有困難的,大量烘焙的商業中,如何有效的控制烘豆機的運作狀況是維持連續烘焙的重點,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極限的。 後續採用壓差傳送系統來控制抽風馬達轉速的抽風系統無疑是對應側火設計有效的解決辦法,利用壓力的數位訊號交由 PID隨時控制風管內的抽風壓力,這一點大概是無心之舉吧。 也多虧了馬達廠商提供的DC馬達並搭配搭載新晶片的PID,在電機師傅多次測試調整下,大致上制定出了側火可以採用的抽風壓力範圍。 然而,相較於傳統的火排直下式烘豆機,雖然烘焙中對流熱的比例增加非常高,卻也不是那麼容易建立相對應側火的烘焙概念。 根據 Scott Rao的烘焙曲線定義來說,初期的火力必須提供生豆一定的熱量,而對流熱過高的狀況下,雖然升溫速度是快的,火力對應曲線升溫的反應速度也很快,但是實際上升溫曲線在一爆開始會有非常明顯的下降,目前還在思考對應的手法。 實際上,大多側火烘豆機的使用者都會有自己一套烘焙的手法,每一種手法對烘焙的風味表現都不同,這算是側火烘豆機能對應的烘焙範圍較廣,是優點也是缺點。 因為烘豆機要有自己的個性,比較能提出有效的烘焙手法;而烘豆機能對應的烘焙手法範圍過廣

烘豆機的進展與需求

 烘豆機在這幾年來大量的被開發製造,有趣的是,設計沒變的還是沒變,模仿的還是繼續模仿,大廠的設計越來越注重外觀,藏在倉庫後面的烘豆機都得擺到店門口,顏色五彩繽紛。 有時會想到,未來的早餐店會不會連豆漿機都搬到門口........ 其實市面上有很多豆漿機,我太太也買了一台,說多方便多健康,後來用了一個月,現在成了背景色。 重點在於環境與習慣,人類會依據環境形成習慣,有沒有那個環境才有那些需求。 如果沒有每天需要豆漿的需求,那有沒有豆漿機當然不會是必要的。 換句話說,沒有每天需要咖啡的需求,有沒有烘豆機的必要性呢? 現在著重於新鮮這一點,那自己做的必要性? 自己做的前提就是具備應有的知識與時間。 如果沒有時間,那就必須付出可以替代時間的代價→買別人烘好的咖啡豆。 沒有應有的知識,那就必須學習→需要時間與老師。 知識與時間皆備就可以烘出好喝的咖啡豆嗎?也不盡然,因為必須累積品嘗的經驗。 說到這,那到底要不要自己烘咖啡豆? 應該說烘焙咖啡豆的目的,是享受烘焙咖啡的樂趣還是烘焙咖啡豆獲利? 也許我們都太著重於獲利這一點了。 烘焙咖啡豆都必須獲利嗎? 分享的樂趣也是一種利益吧.... 知識的獲取也是一種利益吧.... 我還是認為,樂趣會讓人持續下去,沒有樂趣,就很難維持,烘焙咖啡豆也許能夠讓烘豆者獲得大量的樂趣。 嘗試一下,讓自己身處探索的過程,就是一種樂趣了。 至於要不要靠烘焙咖啡豆獲利,這真的需要一點覺悟了。 投資的時間與知識可能比想像中的多太多。

放下,與期待下一個作品的開始。

 從我設計烘豆機的開始,DIY001 接著 DIY002,到後來的DIY010,烘豆機的市場也變得更加燦爛了,更多的烘豆機廠商與更多種烘焙量的烘豆機,都會提醒我,原來二十年前的我,視野到了二十年後,有更加的寬廣嗎? 身上的責任增加了,脂肪也增加不少,藉由設計製作烘豆機的日子勉強讓自己與家人度日之餘還能多少還一點原生家庭的生意債務,父親累積的債務金額並非天文數字,卻也非授薪階級能在短時間還完的金額 (大概要兩輩子?);可以依靠著拙劣的設計與製作烘豆機讓客戶認同,這是支持我繼續撐下去的力量。 停止 DIY002的製作,是為了成本上漲與設計上的下一步做準備,而放下側火烘豆機 ( DIY010、DIY012、DIY015 ) 與過濾設備,則是重新思考自己的能力極限。設計製作的路上跌跌撞撞,受到很多人的質疑也得到更多人無私的幫助,回過頭想,這樣的我無疑是幸運的;而從2020年年底開始合作的貿易商,雖然受到了肺炎疫情的影響,也仍然支持著我往前進。 但是身體的疲憊是無法騙人的,要同時在合作的狀況下還得撥出時間來思考下一步的設計,時間的不足與身體的不適告訴自己這樣下去,是很困難的。 經過這幾個月思索, 我決定於2021年11月1日,將側火系列的烘豆機(DIY010→CRAFT_12、DIY012→CRAFT_04、DIY015→CRAFT_50)與空氣過濾系統 (A1.5→Filsys_20、A3→Filsys_60)的製作與後續服務轉移給 十號倉有限公司 ,目前十號倉有限公司在蕭經裡的規劃下有良好的工作環境、優秀的服務團隊與老道的組裝人員。相信這幾台烘豆機與過濾設備能夠就他的想法一般提供市場更優秀的服務與組裝品質。 考量的因素主要是後續服務能量的延續,烘豆機屬於生命週期較長的設備,後續的服務是烘豆機最重要的課題。無論是對國外或是台灣,僅靠我一個人是無法完成這些服務的,尤其在銷售數量日漸增加的前提下。 而DIY的系列也必須重新思考,DIY002還能靠客戶自己組裝,DIY010呢?甚至DIY015? 考量至此,把這幾台成熟的商業烘豆機交由成熟的團隊去運行,大概可以想見這幾台烘豆機的前景可以發展的不錯。 而我自己仍然是獨立作業,試著放下,並朝著更有趣的設計前進。 未來會如何?我不知道,還有很多的責任要撐下去,但至少要在有趣的事情中繼續。 請期待" 珈琲狂時代 "的我

藉由 "自己烘焙咖啡豆"這件事情找到的價值

 最近在思考設計與價值之間的差異。 其實是從之前的父親生意因為客戶倒帳造成的連鎖性跳票,後續產生的一些現象去討論的。直接從物品本身的價值來思考,跳票後,廠商因為怕收不到後續的貨款→用貨品代替貨款。 這裡就有一點很有趣的狀況了,這些貨品本身的價值是?貨品本身有多少價值?這些價值是固定的嗎? 事實上,有趣的是後續的狀況,為了支付積欠的款項,工廠繼續運作,累積在資產負債表裡一直很難解決的庫存數字,沒錯就是庫存的金額,在這當下突然就變成了現金。 那些累積許久的庫存,在廠商的 "恐慌"下,突然變成了現金;這不得說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平時很難售出的庫存商品,突然變成現金,連業務都得費盡口舌都沒人想要付錢買的 "貨品",突然就這麼被廠商搬光,形成數字。 而另外的現象,就是生產設備,烤箱、冷凍庫、包裝機械、車輛,說真的,除了車輛仍然有貸款外 (簡單的說,車輛因為有貸款而有現金價值。),其他的設備反倒沒有了 "現金"的價值。 當時購置這些設備的金額都比幾台小貨車高,在這個情況下,卻比小貨車沒有價值;那當時購置的金額究竟能反映出這台設備的價值嗎? 亦或是說明了,設備本身的價值來自於人類的活動? 我從這些現象中有一點感悟,人類的活動才是創造價值的動力,雖然現代社會中已經習慣用金額數字來規範價值,但是人類只要還在活動,應該是說還有人類的前提下,人類的活動就必須是有價值的。 而這種價值,要用數字來對應或是規範嗎? 只能說是一種被規範的 "常識"。 當人類不斷的發展,並且破壞了過去構建的 "秩序",重新創造了下一個 "秩序",利用科技與商品來延續這個破壞創新的過程,主要是為了什麼? 以金融的角度來說,就是用貨幣生出更多的貨幣。 正因為深陷金融的遊戲中,這個社會必須生產更多的商品,然而當人類本身逐漸失去 "被利用的價值",例如:勞工。從勞動中解放的人類,有其價值嗎? 我並沒有要否定人類的本身,而是由金融構建的社會秩序中,人類的意義或者說是價值,會是什麼呢? 想要品嘗一杯咖啡的人,還是為了銷售一杯咖啡獲得金錢必須要有 "人",這件事的本質在咖啡設備的移轉中逐漸的討論中,因為疫情而有大量的店家與咖啡設備頂讓出售,而這些設備本身的價值是?元,是

DIY002 的停止生產事宜。

DIY002即日起停止生產。  即將參加2021年的咖啡展,我自己在今年與貿易商的合作中學習了不少以往較少考慮的部分,最大的重點是,將利潤的分享換回設計上的自由度。 就我自己的角色來說,大多是想做什麼就試著去做做看,對於製作中的心得與成本的付出,只要能應付目前的債務與家庭支出就好,但是將國外銷售這一門業務委託他人時,面對的是更多資料的準備與利潤的分享。 以往一個人製作生產的角色似乎要轉變為有組織性的,讓較多的人來介入與合作,但是一個人的知識量與經驗要如何分享?這一點沒這麼簡單。 我的重心還是放在如何有效的將所剩不多的腦汁在目前僅有的時間中變成實際的產品,至少自己會作的開心一點。 而往年累積的經驗目前以側火系列開始穩定的製作與銷售中。 而介於商用與家用之間的DIY002,也得面對烘豆機銷售價格的下降與原物料成本的升高下台一鞠躬,在DIY002上有太多的使用者傾注心力去嘗試各種想法,相較於現有的商品,DIY002仍然是很有魅力的一台烘豆機,但是就商品的利潤來說,就得重新定位了。 一是提高售價,二是乾脆停止生產。 想了幾天,該放下的還是得放下。 接下來會思考更有趣的想法並試著實現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