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執....

農曆年底,每年往常總是熱熱鬧鬧。
今年卻是冷清。
雖說景氣不佳,食品業大事不少,小事不斷。
到了過年,仍希望過個好年,如今,冷清異常。
食品業是硬體投資或是人力比重較高的產業,尤其是內需市場不足時;如未能美國、中國、日本等人口較多的國家一般,設備的投資是可以看見回收的。
內需市場不足→人力資源未能促使設備投資,工資不夠高→廠商無法被迫投資設備。
惡性循環。
食品問題不斷,終歸就於眾生的期望。
期望更多更好更便宜,更多更好更便宜是有前提的,更多的產能更多的市場更多的投資。
早期國內GMP的建立就是中小企業的一道坎,全部都是針對硬體設備的投資與規範,然而這些硬體成本以會計成本的角度其實是每年的成本一環,幾千萬的小小一間廠房,要再幾年內攤提,這些成本都去哪了?
越嚴格的食品規範中,針對設備其實只是一種基本的需求,只要能夠符合最低的規範,你想要用什麼材料其實是見仁見智,重點還是在於人員的管理與流程的嚴格控制。
但是用的人越多越是困難,這樣多的人怎麼管理?
食品製作流程的複雜度越高,機械代替人工的可能性越低。
可能性越低並不表示不可能,因為市場需求夠的話,其實越有可能研製設備,如桂冠早期研發燕餃蛋餃機。
然而一臺機器動輒上百萬,一條生產線至少上千萬。
有幾家廠商能夠投資。
相對的設備的無法投資,聘僱的員工就會增加,這樣的小工廠台灣有不少,十幾人的小廠到處都是,低技術的食品卻是養活幾十個小家庭的根本,這樣的小家庭台灣有多少呢?
而消費者無法接受食品的成本的增加,被大廠洗腦的結果就是這些小廠的利潤幾乎被通路商吃掉。
通路商挾帶著數量優勢向小廠下單,小廠能付出的就是利潤,上遊原料的漲價,下游產品的售價卻要不斷降低,逐漸淘汰的廠商除了面對不斷虧損的利潤還要面對不斷更新的食品規範;大廠倒是游刃有餘。
小廠就自然消滅,而供養這些小家庭的環境就逐漸消失了。
台灣的大廠對於人力的需求只會越來越少,因為設備的升級與市場競爭者的減少。
低技術的人力需求只會越來越少。加上教育資源的偏離。
偏鄉地區的未來呢?這些不斷出生的下一代怎麼辦呢?

會不會過於杞人憂天呢?
生命是會自己找出口的,只是不知道會怎麼變化。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