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設計的一些看法......

前幾天跟朋友聊到了機械設計的狀況。
後來查詢了一下網站上提供的資料,台灣的1kg烘豆機重量是90kg,德國的probat烘豆機1kg重量是115kg,Giesen 1kg(可以烘到1.5kg)是150kg,日本富士皇家R-101是90kg,美國的Diedrich IR-1是56.8kg,San Franciscan SF-1LB 是54.5kg。
考慮到電子零件與電機材料的重量,剩下的就是烘豆機結構上的不同。

個人以為每一家烘豆機的烘焙取向都各有偏好,這一點跟該公司的環境與供應對象有關,而根據這些條件發展出來的烘豆機也是各有特色,然而對於身處台灣的我們,這些烘豆機雖然各有優缺點,理所當然的會以為把所有的優點集中在一起就是最好的機器。
然而製作的過程中才發覺,有許多的製作條件上的限制與烘豆機各個功能的平衡性問題,如何有效的處理這些狀況則是各個大廠特色所在。
觀察國外的烘豆機發展,會發覺這些品牌為了發展烘豆機,不斷的自我挑戰,設計的目標都是為了提供更優秀的烘焙經驗與咖啡豆,以這些標準來發想、設計的烘豆機除了外觀,內部採用的新素材與新式的結構等等,仔細了解後就會發覺這些品牌的設計是如何的優秀與人性化。

量化的基礎就是大量的數據,人性化的部分體現在烘焙者使用的過程中與製造時,結構完整且簡潔的機器,製造的過程一定不會太過複雜,加上外型曲線的美感,很難以想像設計的過程中是花了多少功夫修改去除了各個多餘的部分。而根據設計的需求去找尋合格的電子零件,在不斷的測試中才能得出現有的成熟產品。
這一點是我所未能及的。

雖然現在有3D軟體的輔助,然而圖稿中所見的小數點在現實中所形成的誤差是否能在設計時預料到?
我以為越是簡潔優秀的圖稿,製作的過程也不會過於困難,難的是精度與誤差的控制,設計圖如能考慮到施工製作的能力並把誤差容忍調整到現實中,至少是一份合格的設計。

我是自行學習機械設計,從書籍、網路與工廠中。
而實際上真的要將設計圖從現實中製作出來,得不斷的了解材料、工具與人的極限。
鑽孔的厚度與孔徑、折床的角度與模具的數量、師傅施工的流程與方法等等。
逐漸的把這些細節考慮進去, 如何做出一台實用的機器,過程中要不斷的修正。
收集常用的電子零件,逐漸增加資料庫,才能在設計時把更多的因素考慮進去。
雖然如此,但是限制在成本的考量下,用成本低與常見的零件開始拼湊一台烘豆機卻是免不了的俗套。
即使現在能快速的出圖與製作流程的逐漸流暢。
但出發點的不同,卻終究只是土砲而已!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著作蔡政育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