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價航空給我的一點啟示~~

最早自己動手製作烘豆機,是因為沒有錢買烘豆機。
當時的烘豆機普遍3公斤以上,主流是工廠用的30~60公斤。連生豆都不知道怎麼買的狀況下,烘豆機更是成了不可能的妄想。
為了省錢就有了動手做的想法,手網就成了開端。
當時日本用的是考銀杏的網子烘焙,台灣沒人手網烤銀杏,只好拿果汁濾網來改,一把剪刀跟幾個夾子就開始了手網烘焙的回憶。
從100g、200g、300g甚至500g,廚房冒出的煙霧總被家人詬病,烘的好或壞都是滋味滿分,後來朋友開了早餐店,便興起自己烘豆子的想法。
既然想烘,那就需要機器,畢竟老人家的手無法每天在那邊晃個1小時。
參考了網路上的幾張照片,從手工開始,購買鋁板,撿工地不要的廢料,五金賣場更是我經常流連的地方。
當時的烘焙桶是用茶葉罐製作成的,後來買不鏽鋼鐵網自己折,然而壽命都不長。
大概烘的十多次,桶身就變形了。
最成功的一次則是騎車沿新莊的巷弄內,找到了一家齒輪加工,老闆很好心的把我手繪的幾張圖,真的做出來了。
那一台烘豆機最多可以烘焙800g,目前應該還活在朋友的店裡。
當時花了約14000,加上馬達等零件,接近兩萬元。

也曾考慮過量產販售,不過發現自我感覺良好後,便擱置不議。
最主要的問題就是,生產與販售的不平衡。
做出來怎麼賣?
賣太多怎麼做?
再討論之間的各個小細節,想想沒那份能力就算了。

近幾年才又翻到之前留下的手繪稿,再次思考能否做好一點?
跑業務的間隔順便找廠商,不過被拒絕的次數太多,主要的原因就是,有圖稿嗎?
台灣的工廠普遍照圖加工,如果要給他們一個概念就能把機器做出來,先不論每一個功能每間廠商的解決方式不同,光是其中的時間與投資,基本上如果沒有補助或是一筆錢丟在那邊燒,正常的工廠是不會接這種單的。
重點還是回歸到製造與銷售。
而從概念到產品成形,進入製造量產階段,甚至於行銷。
即使有網路這個媒介,相對的成本需要投入的可不是小數目。
日本松下電器的負離子吹風機賣到缺貨,即使價格高不可攀,仍是供不應求。
市場上同類型的產品不少,獨厚松下電器的原因何在?
除了該吹風機的整合性高與功能,重點是松下電器擁有一系列的研發、生產、行銷與通路。
這才具備了"這是一個好商品"的要素。
針對一個可能的未來,把前進過程中有可能消耗不必要資源的部分去除,盡可能照計畫進行,是企管的主要思維,但是網路媒介的介入,行銷的過程自古以來皆是資訊戰爭,但是更新時間越來越短,如何更加靈活的面對嚴酷的國際市場,是不可避免的進程。

廉價航空似乎給了一點提示,但市場立刻進入紅海階段。

生產力效率的增加與人的時間解放有不可或缺的關係,但是估算其中的金錢價值卻仍以人的普世價值而異。
廉價航空把所有的服務標價,讓選擇的責任回到消費者身上,重點是最基本的航空運輸不變,接下來把每個人可以接受的服務與價格選擇歸還給消費者。
很多的產業都進入了類似的系統,最早的趨勢是手工具與DIY市場。
假設把所有的服務都標價,很多人會質疑其中的價格,但是把人工與材料的成本去除,剩下的則是技術經驗的價格。
技術與經驗才是物品價值的體現。如果硬要無視技術與經驗的價格,單純用人工與材料的成本來估算一個服務的價格,該服務的持續時間就會減少。
因為這些技術與經驗都是為了提高服務的有效時間而不斷精進的。
150萬的烘豆機可以用個50年,5萬的烘豆機可以用幾年?
150萬/50年=3萬/年,假設每年至少烘焙300次,3萬/300=100元/次。
5萬/2年=2.5萬/年,每年烘焙100次,2.5萬/100=250元/次。
重點是烘焙出來的效果如何?

簡單的算式就可以比較出差異性。

希望台灣的烘豆機能持續地進入國際市場。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