擺攤持續中~~

持續在嘉義文創園區(嘉義市中山路616號)擺攤。 這次改在樹下,因為主辦單位利用舊酒廠的料車製作了攤車,效果極佳。 缺點是桌面有點高,很有深夜吧檯的懷舊風~~問題是吧檯後方的人也得有一定的高度。 再帶張椅子就好了。 場地真得很大,氣氛又悠閒,重點是怎麼烘豆都不會有人嫌煙多。 所以擺攤順便帶機器來曬曬太陽很不錯。 來了幾個網友,自行攜帶生豆。 卻是都沒有使用具備風門的烘豆機經驗,與其說是來烘焙咖啡豆,其實是來了解烘豆機的操作模式。 使用烘豆機,首先要先了解操作模式。風門怎麼開、火力怎麼控制等等。 在發揮想像力之前,工具的使用方式應該先熟悉,這個過程最好是選擇一種生豆,批次烘焙,至少烘焙數次以上,把操作烘焙的感覺先建立起來,再開始思考烘焙的方案。 類似學習開車的過程,首先學習車輛各部位的功能,逐漸熟悉後才會開始上路。 而風門的作用何在? 得根據烘豆機的設計概念、火源、空氣動線等等去判斷這台烘豆機的風門可以操作的模式。 看著賽道上的改裝車輛高速過彎,順暢的甩尾,我們是否會思考自家的小車能否做到這樣呢? 有可能做的到,但是需要高超的技術、對車輛的了解、車道的特性,也會去想說只要像網路上所說的操作油門、方向盤、手煞車等就能達到同樣的過彎嗎? 重點是風險,一般人不會去嘗試,因為風險太大。 烘焙咖啡生豆也是類似以上的狀況,但是風險頂多是這批豆子烘焙失敗不能喝。 剛開始操作時腦海中的各種資訊與烘焙手法混雜在一起,然後就被烘焙的現象追著跑。 接著問題又更多:為什麼風門這時候要開,為什麼不用開,為什麼調整火力,為什麼這個時候要下豆,為什麼溫度不會上升,為什麼北歐烘焙不能用等等。 很多的資訊等著你一一的去證實與判斷。 但首先要先了解手上的工具如何使用。 除非擁有數十年烘焙的經驗,操作一台烘豆機時能從豆子的表現去判斷該烘豆機的使用狀況。 不然,在發揮腦海中高超的烘焙手法前,請先嘗試適應烘豆機的操作方式。 另外說說我個人對於北歐烘焙的看法,首先請先去了解北歐烘焙為什麼被稱為北歐烘焙,提出北歐烘焙的烘豆師操作的烘豆機是哪一台?烘焙的產地生豆品質是?烘焙度的控制分類? 這樣才會發覺北歐烘焙的驚艷手法怎麼表現咖啡豆的風味。 ※大概有這樣的風景:客人拿了一尾虱目魚要求日本料理師傅做成生魚片並要有鮪魚肚肉的油脂感與入口即化的口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