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定位的一個小結

雖說是興趣下不斷的針對烘焙咖啡這件事去設計、製作相關的工具,但是接下來如果成為商品呢?
目前應該算是"興趣產物→商品"的持續過程,與馬達廠商的合作過程中,其實發現一個重點:成本。
成本應該算是最好計算的部份吧?
如果把設計與修正的成本扣除的話,其實就是單純的材料與人工下去計算。
然而就這樣去計算成本的結果就是想要繼續發展新的產品會有相對的遲滯,而這也是目前多數工廠遇到的困境,增加銷售數量→降低銷售價格→壓低人工成本→未來產品無法開發。
當然消費者基本上不會去思考說生產這個產品的公司或是企業會不會去開發下一代的產品,只會著重於這個價格是否有比這個產品的價值低呢?
結果就是注重CP值,而CP值較高與操作過程的方便程度一樣嗎?
舉個例子:
日本雷恩包餡機一台要價140萬左右,每分鐘可以生產40個包餡的產品。
台灣的包餡機一台要價90萬左右,每分鐘可以生產70個包餡的產品。
單就帳面數字來看,台灣的產品優於日本的產品;然而市場上熱銷的始終是日本雷恩的包餡機。
原因很簡單,生產的產品重量尺寸精確度高,組裝容易(不需要太多工具,基本上用手就能組裝完成),操作簡單,很少出問題,維修也方便;台灣的包餡機速度雖快,生產的重量規格誤差大,組裝相對困難(需要不少工具,螺絲等部件多),常出問題,維修要花上不少時間。
而這點差異會增加生產的成本(生產線停機的時間成本、維修成本、人力成本、材料成本)。
台灣普遍的小代工廠會避免開發新產品,因為利潤不高的狀況下,再投入開發的成本相對的會失去意願。

慢慢的把這些感覺帶入設計烘豆機的過程中,便是將保養、維修的概念導入烘豆機內。
烘豆機實際上算是生財器具、工具機,而生財器具考慮的是方便性、耐久性。
而工具機都有一個重點,就是保養會影響工具機的精度與耐久度。正如汽車保養一般,一定的里程數必須更換機油、皮帶、齒輪油、輪胎等等,如何把保養維修的觀念導入烘豆機內是目前我個人設計的重心。

所以一台結構完整強度足夠的烘豆機,零件拆裝簡單,DIY組裝則是較佳的目標。
因為能組裝,就能拆解,這個過程就足以讓使用者了解烘豆機需要維修保養的部分。
但是這樣設計的需求就大增了,為了拆解方便,需要使用螺絲的部位就增加,而把螺絲的數量與機體的強度考慮進去,材料的厚度就不能減少,而成本也會增加。
但是未來成本會降低,將未來維修保養的角度考慮進去,就算帶到偏遠的地方缺乏工具也能簡單的維修等。

這些需要使用者具備一定的動手能力。
DIY系列的烘豆機並不適合想要優雅烘焙咖啡豆的人,但是絕對適合想要發會自己的創意的人。


藉由設計出來的烘豆機去與消費者對話,大概就是目前產品的定位吧。

創用 CC 授權條款
著作蔡政育製作,以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3.0 台灣 授權條款釋出。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