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的矛盾之處。

自從起心動念要自己製做烘豆機迄今應該有五六年了,其中就是一個不斷強迫自己去學習的過程。
最常思考的流程是,先搜尋關於各年代烘豆機的資料,之前主要搜尋Google的專利資料庫,其中有很多個年代的烘豆機,然後思考當實的年代為什麼要設計這種結構的烘豆機?

慢慢的得到了很多的猜測與構築個人的設計想法。也有被人指正與修正的過程。感謝解惑!

但是一直遇到的狀況就是很難突破現有的設計框架,單就專利資料可以看出,設計烘豆機的想法與試誤在1960年的爐式烘豆機就開始進行,已當年的經濟發展與市場需求量,設計是突飛猛進的,然後發現自己想到的各種做法在過去就有很多人去嘗試並製做出成品。
這一點著實令人沮喪!

之前DIY003的問卷調查中,價格與成本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而實際依照問卷製作的結果,成品滿意了確無法讓價格滿意,這其實也是理所當然。
我自己總是希望在符合諸多條件中去突現有的設計框架,然而總會發現周遭的人會提醒,既然已經有人把這個部分做好了那就直接用就好........

很理所當然的想法,但是牽扯到未來可能的專利風險,對我而言最大的問題是,如果直接採用既有的設計,就會設計出同樣的烘豆機。

是的,只會設計出同樣的烘豆機。

既然只會設計出同樣的烘豆機,那又何必繼續設計呢?
大多數的工廠應該都是為了降低成本吧。
因為:降低成本→降低售價→增加市場競爭力→營業額增加→繼續降低成本增加利潤

這種生產過剩的年代,消費者要看到的是越來越便宜還是更加便利的商品呢?

科技的進步讓很多人類的生產行為變的相對得容易,例如面包機,有嘗試做過面包的人都會發覺,天氣與發酵息息相關,然後買一台面包機,放入固定量的麵粉材料,時間到就做好了。這種便利性對大多數人而言,就是效率就是方便;但是卻缺乏個性。
買了同一個品牌的麵包機,做出來的麵包不會差太多,無論誰來使用。因為一般人只注意到使用的便利性卻失去了讓自己去感受的過程。
我自己認為跟食物相關的過程,由於是生活的必須,在食物成為料理並進入口中的整個過程,會讓人有類似儀式的昇華感受,尤其是自己親手製作的料理。
職人是必須製作出品質穩定的產品,而大多數人在參與生存的過程中應該也稱得上是某種領域的職人,這點要從食衣住行上去看待。
而不斷地從事某種生產行為並不斷的精進,最後會成為該領域的達人,烘焙咖啡豆也是一樣的。
自己烘焙咖啡豆的人越來越多,是一件好事,因為這年頭可以讓人親自動手的事情越來越少了,生活的便利性相對的剝奪了人類對於生活的感受,而感受減少相對的需要更多感官的刺激來彌補。
烘焙咖啡豆的過程相當的療癒,而真的要去控制整個烘焙的過程並烘出期望中的風味,這個過程讓越來越多人不斷的投入並學習,與其說是咖啡的美味,不如說烘焙咖啡讓人重新體會自己動手完成一件事與感受的提昇。

那越來越便利的烘豆機是為了什麼?
所謂的自動化烘豆機其實是為了控制烘焙品質並穩定流程,採用全自動控制入豆烘焙下豆冷卻的主要原因是烘焙過程中人無法過於靠近烘豆機(大量烘焙)並避免發生職業災害的主要設計。

如果烘焙咖啡豆是一個從親自動手製作一杯美味的咖啡的整個過程去發掘自己對生活的感受與對自己的認識,就好好享受這個過程,不要過度追逐各種太過方便的設備。
我想,親手製作也是咖啡的一個迷人之處吧!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