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者的距離.....

朋友總認為,在台灣,設計者距離買家太近了。
為什麼太近呢?
因為設計者就在眼前,可以討論可以提出問題(還可以殺價),而多數人的習慣就是將問題丟給好像可以解決的人身上。

如果說,烘焙咖啡豆是一套公式,那只要照著公式做就好。然而咖啡豆又不是那麼容易照著公式烘就能表現出上一批同樣的風味,氣溫、濕度、豆種、豆量、大小、水分、運輸、烘豆機、火力、風門、年度等等,有太多的因素可以影響正在烘焙桶裡滾動的一批咖啡豆了,而這些因素所交織成的影響就會在烘焙時逐一的表現出來,每個烘豆師對於烘焙時表現出來的現象判讀都是不同的,而這些不同也逐漸形成各種烘焙的手法與族群。
全自動烘豆機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方向,大概跟自動駕駛的汽車一樣,前景很美好,因為只要把生豆丟到機器裡,剩下的手指按一按,照著大師的烘焙曲線,烘出來的咖啡豆也都很完美?!
自動駕駛的汽車製作上並不困難,困難的也不是晶片、車體、法規,困難的是如何營造出一個適合自動駕駛汽車運作的道路環境,連日本這種鐵路密集的國家,即使在軌道上行走的高科技電車都仍需要有駕駛員的操作微調,何況是在路況更為複雜的一般道路上呢?

也許我們的環境總是要我們去得到一個答案,答案都對了,就能獲得滿分?
什麼是滿分呢?

大多數人應該都只專注在眼前的問題,並執著於找個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解決公式;也許換個角度來看,這些問題可能就不是問題了?

溫度曲線中某階段的表現是什麼因素導致?火力太大?風門太大?大火大風門該怎麼烘?為什麼不能大火大風門?肯亞不能這樣烘嗎?一爆密集前下豆為什麼會有澀味?二爆密集出油怎麼辦?一爆前催火對風味的影響?為什麼要開風門?為什麼火力要加大?慢慢烘風味會不見?酸味要怎麼微調?香氣不足怎麼辦?後韻要怎麼烘?發酵味該怎麼去除?........

問題非常得多,但是都有正確答案嗎?
每個大師的見解不同,聽的人想法也不同,於是更多的答案交織在一起,正確答案呢?
我想這就是烘豆的樂趣吧!
每個烘豆者都能在一鍋豆子中找到自己的假設並去證實,有時候符合有時候不符,討論之中逐漸推導出下一個烘焙手法或是改善方案。

而設計者呢?烘豆者則是會不斷地希望從設計者身上去找到一個可以解決問題的"正確答案",然而設計本身有一個時間延續的狀況,就是設計後的製作就已經定案,很難再從機械上的改善去調整烘焙的手法,因為烘焙手法可以一直改變,但是烘豆機做好了就是擺在那邊,要改變是需要金前與時間成本的。
而烘豆者的想法可以不斷變化,在一台烘豆機上去執行並驗證。

當設計者距離買家太近,而買家又把所有的問題一股腦的丟向設計者,難以想像該怎麼去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解決,因為每個問題的產生並不是那麼容易能找出影響的因素。

說穿了,知識在台灣是無價的(沒有價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