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參展後的一些.....
這次參加的2018的南港咖啡展,起因是去年的朋友們覺得要一起參展,於是今年報名時,我就先行報名了,然後....就只有我自己去參展了。
既然參展,首先要做的就是預算規畫,較麻煩的是,一個人也很難去估算參展需要的花費,後來有好幾位朋友特地來幫忙,非常感謝。
參展的入場出場也算是有點經驗,並不麻煩,只是要把烘豆機從台南載到台北,車輛的調度上花了一點心思,多虧朋友的幫忙,不然真載不完。
相較於其他攤位的琳瑯滿目,單就幾台小烘豆機的攤位是有點搞笑,不過也單純。豆商朋友帶了一些藝伎來現沖,也是增色不少。雖然喝了四天的巴拿馬藝伎有點味覺麻痺。
攤位上除了大小烘豆機外,也沒有什麼贈品、沒有可以販售的便宜商品、沒有DM (改用QR Code) ,只有幾個初老狀態的宅男。
每天站八個小時蠻有鍛鍊的效果,很明顯的腰沒什麼瘦下來。
許多購買我機器的客戶特別來攤位打個招呼,有些客戶說沒看到人,大概是去廁所或是去其他攤位逛了一下。
攤位在烘豆機一番街的頭一間,卻是入口右轉的燈下黑,大多數的人找不到。
印了三盒的名片全部被拿完,其實我覺得用手機拍照比較不會被丟掉。
以烘豆機的設計來說,是要有一定條件限制的,當然對消費者來說,價格才是最大的誘因。
在家烘豆的成本,烘豆機算是最少的,因為生豆的囤積、煙霧的處理、鄰居的理解、銀皮的亂飛等等這些飲性成本都會比烘豆機本身還高,更不用說烘失敗的豆子該怎麼處理。
家用的烘豆機價格應該是多少?韓國與中國都給出了不錯的範本,應該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範圍。
對消費者而言,材料成本才是看得見的?所以其他成本呢?
有路人建議外型與售價才是主要的購買因素,那何來高階品牌呢?
我們都只是凡人,沒有超凡入聖的智慧、也沒有足夠的背景、更沒有充足的資金,在有限的條件下,就我個人提出對於咖啡烘焙的看法。
咖啡烘焙應該是一種愉悅的過程,無論是對自己在烘焙過程中的思索與掙扎,還是烘焙後的懊惱與興奮,都是烘焙者自己獨享的一個過程,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人投入咖啡烘焙的世界。這個過程非常類似藝術家創作的歷程,最重要的創作自由。
創作者使用的工具,除了手網還有各式各樣的自製器具,也有人提出陶製的看法,這些都是另人興奮且討論熱烈的過程。
然而回到設計製作烘豆機的這一方,雖然察覺到有較簡單與容易賺錢的做法,例如中國的方式,卻不是設計者真的想要的,因為設計烘豆機的過程,就是解決烘焙細節的過程,每台烘豆機最大的共通點就是能烘焙咖啡豆,但是操作的細節與控制的節奏,就是烘豆者自己能夠體會的,很難單從烘豆機的外觀與價格上去比較。
畢竟能開豐田86的人總是比開法拉利的人多,才會在未知的領域 (價格高昂的法拉利) 上去探討各種性能與細節的不同。
我自己是從機械的角度去思索每個年代的烘豆機主要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才這樣設計的,而非單純從性能上去看待,如果要比較性能,其實烘焙量越大的烘豆機性能當然越好。
無論是材料的使用、結構的設計、熱源的方向、保溫的方式等等,大廠的烘豆機一定都是為了解決一個甚至數個問題才會設計出這台烘豆機,而非僅眼前看到價格與外觀。
當有個路人來詢問1.5kg的烘豆機價格並提出其他攤位3kg 的價格時,最多也只能自嘲一番而已。
至於來問問題與上課或是踢館的人也就不多說了。
實際上,參展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之外,只能以推廣的角度去看待了。
既然參展,首先要做的就是預算規畫,較麻煩的是,一個人也很難去估算參展需要的花費,後來有好幾位朋友特地來幫忙,非常感謝。
參展的入場出場也算是有點經驗,並不麻煩,只是要把烘豆機從台南載到台北,車輛的調度上花了一點心思,多虧朋友的幫忙,不然真載不完。
相較於其他攤位的琳瑯滿目,單就幾台小烘豆機的攤位是有點搞笑,不過也單純。豆商朋友帶了一些藝伎來現沖,也是增色不少。雖然喝了四天的巴拿馬藝伎有點味覺麻痺。
攤位上除了大小烘豆機外,也沒有什麼贈品、沒有可以販售的便宜商品、沒有DM (改用QR Code) ,只有幾個初老狀態的宅男。
每天站八個小時蠻有鍛鍊的效果,很明顯的腰沒什麼瘦下來。
許多購買我機器的客戶特別來攤位打個招呼,有些客戶說沒看到人,大概是去廁所或是去其他攤位逛了一下。
攤位在烘豆機一番街的頭一間,卻是入口右轉的燈下黑,大多數的人找不到。
印了三盒的名片全部被拿完,其實我覺得用手機拍照比較不會被丟掉。
以烘豆機的設計來說,是要有一定條件限制的,當然對消費者來說,價格才是最大的誘因。
在家烘豆的成本,烘豆機算是最少的,因為生豆的囤積、煙霧的處理、鄰居的理解、銀皮的亂飛等等這些飲性成本都會比烘豆機本身還高,更不用說烘失敗的豆子該怎麼處理。
家用的烘豆機價格應該是多少?韓國與中國都給出了不錯的範本,應該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範圍。
對消費者而言,材料成本才是看得見的?所以其他成本呢?
有路人建議外型與售價才是主要的購買因素,那何來高階品牌呢?
我們都只是凡人,沒有超凡入聖的智慧、也沒有足夠的背景、更沒有充足的資金,在有限的條件下,就我個人提出對於咖啡烘焙的看法。
咖啡烘焙應該是一種愉悅的過程,無論是對自己在烘焙過程中的思索與掙扎,還是烘焙後的懊惱與興奮,都是烘焙者自己獨享的一個過程,否則不會有那麼多人投入咖啡烘焙的世界。這個過程非常類似藝術家創作的歷程,最重要的創作自由。
創作者使用的工具,除了手網還有各式各樣的自製器具,也有人提出陶製的看法,這些都是另人興奮且討論熱烈的過程。
然而回到設計製作烘豆機的這一方,雖然察覺到有較簡單與容易賺錢的做法,例如中國的方式,卻不是設計者真的想要的,因為設計烘豆機的過程,就是解決烘焙細節的過程,每台烘豆機最大的共通點就是能烘焙咖啡豆,但是操作的細節與控制的節奏,就是烘豆者自己能夠體會的,很難單從烘豆機的外觀與價格上去比較。
畢竟能開豐田86的人總是比開法拉利的人多,才會在未知的領域 (價格高昂的法拉利) 上去探討各種性能與細節的不同。
我自己是從機械的角度去思索每個年代的烘豆機主要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才這樣設計的,而非單純從性能上去看待,如果要比較性能,其實烘焙量越大的烘豆機性能當然越好。
無論是材料的使用、結構的設計、熱源的方向、保溫的方式等等,大廠的烘豆機一定都是為了解決一個甚至數個問題才會設計出這台烘豆機,而非僅眼前看到價格與外觀。
當有個路人來詢問1.5kg的烘豆機價格並提出其他攤位3kg 的價格時,最多也只能自嘲一番而已。
至於來問問題與上課或是踢館的人也就不多說了。
實際上,參展的結果並不出人意料之外,只能以推廣的角度去看待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