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該年代設計的邏輯:土砲與近代烘豆機的心得

近來設計了一台DIY009,俗稱"土砲"的結構,這一台烘豆機的烘焙量與DIY007相仿,然而結構上有很大的不同。
先說說為什麼稱為土砲?土砲一詞來源不可考,應該說我也懶得去找這個詞的來源,有興趣者可自行蒐尋相關資料,如能提供相關資料讓大家了解就太好了。

就我個人的角度來說,土砲應該可以認為是由創作者利用手邊可取得的零件或簡易加工設備所組裝而成的機械設備。
而早期的烘豆機,到底要多早期呢?應該可以算是現在還在使用的陶鍋或陶罐吧,而有鐵器加工的年代,也得到18世紀,工業革命後才能有大量的鐵應用在家庭用品上,當時的加工過程雖然有各種工業加工設備,對於圓弧造型的結構仍然有很高的成本問題,並非像現代一樣有精確的雷射切割設備可使用,因此,非大量的需求的烘豆機就呈現工廠使用的大型烘豆機與簡易的家用烘豆機。
下列網址是Sweetmarias的介紹,其中有1880年的手搖烘豆機。
https://legacy.sweetmarias.com/library/charcoalroaster

關於烘豆機的歷史:
http://cluesheet.com/All-About-Coffee-XXXIV.htm

小型烘豆機的需求很明顯,少量烘焙、結構簡單、便宜。
18世紀可沒現代這麼多的小型馬達,手搖是家庭用品大多的動力來源,因此手搖烘豆機是必然的,雖說如此,手搖烘豆機能做到多大呢?15公斤的手搖烘豆機都是可見的。
就現在來說大概會覺得不可思議,但是當年可沒什麼環保問題呢!加上材料與加工的成本等等,手搖烘豆機在家用市場上有各種的造型出現,而烘焙量達到1kg上下的烘豆機也不少,單是結構都相對簡單。
考慮到烘焙桶裡的攪拌問題,家用小型的手搖烘豆機,大多以球狀的結構較多,因為烘焙量200g以下的需求,球狀烘焙桶的好處是不需要攪拌葉片。
而桶狀的烘焙桶,在當時主要為1kg以上的烘焙量所採用,然而有幾個問題仍然是很難處理的,入豆與下豆的不方便性、取樣的困難是最常出現的問題。
下面的影片是當時的小型烘豆機,具備了馬達與火排,注意影片中的火排位置:

這種平行式的烘焙桶,最困難的部分就是葉片的加工與焊接,在當時的加工設備上,葉片的加工切割與焊接都是相當麻煩的。
這一點就是土砲的優勢,土砲的結構仿圓球狀,在較多量(500g)烘焙的前提下,仍然有葉片,然而葉片較為簡單,不需要像近代平行式烘焙桶的葉片的圓弧,所以加工簡單,簡易葉片攪拌的功能將生豆拋起,然而缺乏了讓生豆前後移動的功能,於是採用傾斜烘焙桶的方式讓拋起的生豆能因重力往後移動。

日本有類似的產品,常見的Union或是富士皇家都有製作,以下影片是富士皇家所製作的焙煎機,影片中使用的是雙層鍋:


Union的手迴焙煎機,直火:


這種烘豆機最大的好處是不容易損壞,而烘焙桶的移動是主要的特徵,有沒有裝設馬達的類型呢?當然有:
電動式でロースタードラムが回転する焙煎器
サンプルロースター 電動式

這類型的烘豆機,由於烘焙桶的移動,所以現在常見的溫度、取樣都屬於較難設計的部分,而烘焙桶的重量也是一個重點。
下面的圖片是我設計的DIY009,結構上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只是前方增加了取樣勺與溫度針,使用上要注意的就是入豆與下豆都必須先將取樣勺與溫度針移開才能移動烘焙桶。


再來聊聊這種烘豆機的熱源,主要是對流熱,而對流熱的移動路徑可以參考下圖:


下圖是DIY007,採用的結構則是近代的平行式烘焙桶:


DIY007的對流熱移動路徑:
兩者之間的差異應該能夠看得出來,在使用上的方便性有很大的不同。至於哪種較便宜?就烘豆機這種非家庭用品的狀況來說,除非跟洗衣機與冷氣一般的泛用性,我想都很難有較低價的狀況出現。
就以一般在家自己加工的狀況,土砲之所以稱之為土砲也是有其加工容易的重點。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