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的自我認同

假設1000個人裡有500個人喝咖啡,這500個人其中有100個人喜歡自己沖煮咖啡,這100個人其中有40個人起心動念想要自己烘焙咖啡豆,那這40個人其中會有多少人真的去付諸行動呢?
十分之一算蠻多的了。
這少數中的少數,起心動念直至自己親手,先不論過程,光是願意自己動手就是勇氣可嘉了。
烘焙咖啡豆跟料理有什麼差異嗎?其實過程都是一樣的,要認識食材、要了解火侯、味道怎麼搭配、怎麼沖煮,並沒有太大的不同;然而鮮少有人會用溫度曲線紀錄煎蛋的過程吧?
先不論蛋溫怎麼偵測,光是鍋子的溫度、油的溫度都很難偵測了,更何況鍋子的不同、油品的不同還要算上各種不同的蛋。
真要說的話,煎蛋的科學可能比烘咖啡豆更複雜。
但是有人煎蛋會去討論蛋液的變化或是溫度曲線對於蛋液凝固的影響?
看樣子只有少數科學家會認真嘗試這件事情。

咖啡豆的烘焙因為近年來的知識流通與生豆的取得容易,對於烘焙入門的難易度大大的降低,繽紛滿目的生豆種類與不知所云的咖啡沖煮設備充斥著生活周遭,正如剛開始要煎顆蛋時才發現,有土雞蛋、烏骨雞蛋、鴕鳥蛋等等,很容易陷入選擇困難的現象。
烘焙咖啡這件事到底要算什麼呢?副業或是興趣?
很少有人會煎顆蛋還想要做點小生意的吧........想開早餐店除外。
所以剛開始烘焙,會有很多疑問,有很多想法,但是先找到自己的樂趣所在,可別陷入了常見的露營裝備競賽,前段時間興起的家庭露營,往往變成了裝備競賽,露營應該是家庭和樂的時間,如果過於在意隔壁營地的裝備總價,大概也就跟隔壁人家每年賺多少錢的臆測一樣地狀況了。

個人烘焙的樂趣在於期待烘焙的結果與自己的想法印證的過程,過於強調何謂正確與否,那得先問問自己,什麼是正確的結果?
不同的烘豆機烘焙出來的風味不同:選擇什麼樣的烘豆機是正確的?
不同的生豆在同樣的烘焙度的風味不同:選擇什麼樣的生豆是正確的?
不同的烘焙方式養豆的時間不同:選擇多久的養豆時間是正確的?
不同的烘焙度搭配的沖煮方式不同:選擇什麼烘焙度是正確的?
烘焙量的多寡烘焙時間不同:什麼烘焙量是正確的?

有太多的問題先要有正確答案才能有效選擇的話,那就得先找到正確答案不是嗎?然而什麼才是正確答案?大概也得先去嘗試過後才能發覺。
這跟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一樣呢。

烘焙咖啡豆是一種行為,該怎麼對這行為下定義,就見仁見智了,硬要把自己的所有行為去符合"CP值",那也得先設定CP值的基礎了,畢竟沒有對照就無法測量不是嗎?
也許教育的現況太過於強調正確答案了,然而生活有太多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了。
烘焙咖啡豆很有趣,這樣就好。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