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社大上課時,針對手網烘焙的心得摘要

社大課程,針對手網的部分,提出烘焙過程中可能可以注意的現象(歡迎意見補充):
烘焙的過程,以各種可視的現象為主,除了時間可以做為參考之外,例如:
銀皮的掉落:
開始烘焙3分鐘仍然沒有多少銀皮掉落的話,有兩種狀況,一是豆子太漂亮了,沒什麼銀皮,例如水洗處理的生豆;二是表示火力不足。
如果不是豆子太漂亮,而是火力不足的話,加強火力是必須的。
另一隻手的測溫:
由於手網的受熱來自於對流熱,而網狀的結構表示熱絕對會經由孔洞散出,於是利用另一隻手(最好是自己的......)放在手網上方約5公分的位置,如果3秒左右仍然無感(因為手感覺太熱而移開,至於有人的手超耐熱則不在這個範圍內。),則表示熱度不足。
烘焙時間的分配:
0~3分鐘:銀皮開始掉落
3~6分鐘:銀皮大量掉落
6~9分鐘:豆體顏色改變(根據生豆不同,主要會變淺(白)
9~11分鐘:豆體由淺變深(黃)
11~13分鐘:豆體顏色變深(日曬等水分較少的豆子表面會有點膨脹,水分較多的豆子則是會產生皺摺),進入一爆,一爆前會產生大量的煙,而且豆子攪拌的聲音也會改變。
13~15分鐘:根據爆裂的聲音與豆表的膨脹、顏色判斷下豆時機。
社大上課時,針對手網的部分提出的一些看法(歡迎意見補充):
巴西:
豆子稍軟,水分少,因為海拔較低一點(900公尺以上)與樹種的緣故,酸質不明顯,所以做為單品來喝的話,會希望能保留為數不多的酸感,所以會考慮再一爆密集與一爆結束這之間下豆。然而手網比較容易發生的是因為火力不足或不穩,進一爆的熱沖力不足(發展不足,風味不明顯)或過快(烘焙過度,有苦味),雖然說在一爆開始需要降低火力以利爆裂時的散熱,也有可能因為降低火力而造成發展不足的現象(常見的狀況是一爆開始後聲音稀疏)。
手網烘焙:
建議的狀況是,一爆前搖晃速度快一點,讓豆子聚在一起而攪拌速度加快,這樣可以避免聚熱不足,但是搖晃速度不夠的話會造成某些豆子表面燒焦。
一爆開始後,一樣的快速搖晃,進一爆密集時再提高手網高度,這個階段照原本的頻率搖晃即可,一爆密集是大量的豆子都進入反應的現象,這階段開始考慮什麼時候下豆。
哥倫比亞:
海拔高,樹種豆子硬,水分多,酸質明顯,做為單品來喝的話,20年前普遍烘到二爆初(中深焙),近來玩家都嘗試一爆密集(淺焙)下豆,然而豆子內的酸質仍然會非常的明顯尖銳,或是發展不完全有明顯的澀感。
手網烘焙:
一爆前的火力一定要夠,如果進入一爆的爆聲不明顯,表示近一爆的熱沖力不足,就直接烘到二爆初下豆
西達摩:
衣索比亞的商業豆,豆子大小不一,品種混雜,但是有高海拔、先天的氣候與複雜的樹種,仍然有不錯的風味,酸質柔和。早期主要用在綜合咖啡豆的配方中,以義式綜合咖啡豆為例,二爆初下豆仍然有些許的水果香氣,明顯的可可風味。近來的淺焙風格來說,由於豆子的大小混雜與瑕疵度,淺焙可以選擇一爆密集後到一爆結束前這個階段下豆,然而烘完需要挑選瑕疵豆。
手網烘焙:
海拔高,豆子耐高溫,但是需要一定的時間吸熱,依照巴西的方式即可。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