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社大_自家焙煎咖啡基礎_線上課程資料_2020_04_11_01

嘉義社大_自家焙煎咖啡基礎_線上課程資料:
2020_04_11_01

在大量使用法蘭絨濾布的同時,流行的也包括了梯型濾杯,從德國的Melita品牌所推動的濾紙,光是取代濾布的保存問題,就迅速在市場上獲得好評。
在台灣,Melita的濾杯除了少數有心人專門收藏使用外,大多都以日本的Kalita濾杯較為市場常見,至Melita與Kalita之間的關係,這裡並不討論。
梯型濾杯在美式咖啡機上大量地被使用,尤其田口護的咖啡大全內針對梯形濾杯的介紹與推廣,甚至田口護自己也出了梯形濾杯。
關於梯形濾杯,粉層厚度在濾杯型狀上會有明顯的不均,在注水時很難做到平均萃取,再加上早期濾杯底部的肋條較低甚至沒有的狀況下,容易導致濾紙的出水不順,萃取的粉層相對較薄,田口護對於這部分有很詳細的解釋。
這種濾杯只要先了解結構上的差異,在沖煮上就比較好調整。
首先粉量要夠,粉量太少就更容易陷入粉層不均的窘狀,在沖煮時也容易發生萃取過度。
注水時,水柱不用太高,緩緩注水即可。
要提供時間讓咖啡粉接觸熱水,前段的注水可以多分幾次,主要觀察注水後粉的膨脹,盡可能讓中央的粉層膨脹往外推出。
在一部分的咖啡液萃出後,觀察粉層中央的水,往下降的同時就可以再緩緩注水,停止注水的時機是濾杯內側與咖啡粉層間有沒有水浮出。
這種沖煮方式,算是蠻容易萃取出前中後段的咖啡風味,只是要注意沖煮淺焙的咖啡粉時,如果粉徑太細,容易造成濾紙塞住,水淹沒咖啡粉過久,萃取過度的狀況。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