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豆機設計的一些有趣的狀況。
來聊聊側火的設計。
一開始側火的設計,主要是來自於 G.W. Barth這個品牌的烘豆機,型號是Menado 30kg,有興趣的同好可以找找看。
在設計第一台側火烘豆機的同時,主要是抱著,總得有點不同的心態開始設計的,而側火是我認為可以有效改善直火烘豆機的銀皮燃燒問題的設計,實際上有沒有改善?
確實有改善,但每一鍋還是得清理銀皮收集盤。
現在的烘豆機外型都差不多,畢竟是發展上百年的產品,針對加工、製作、組裝、操作等累積的經驗,演變出現有的主流烘豆機外型,這也算意料中的事情。
然而小型烘豆機的潮流出現,可以做更有趣的事情了。
事實上側火的設計中,最大的問題不是組裝,而是要確立有效的烘焙系統。
火排直下型的烘豆機之所以流行,也確立了近代烘豆機主要設計,重點在於烘焙時能夠維持有效的傳導熱比例 (烘焙室的蓄熱)外,更重要的是安全性;側火後來被淘汰的一個因素,我認為是在單純機械控制的前提下,側火的安全性是有疑問的,為了有效導引火焰進入烘焙室,必須有一定的抽風壓力,而抽風壓力會因為連續烘焙導致風管的內部累積銀皮細塵而逐漸變化,在火排直下型的烘豆機這一點可以有效避免火焰外溢的風險,但是僅靠機械控制要隨時控制變化頗大的抽風壓力是有困難的,大量烘焙的商業中,如何有效的控制烘豆機的運作狀況是維持連續烘焙的重點,然而人的注意力是有極限的。
後續採用壓差傳送系統來控制抽風馬達轉速的抽風系統無疑是對應側火設計有效的解決辦法,利用壓力的數位訊號交由 PID隨時控制風管內的抽風壓力,這一點大概是無心之舉吧。
也多虧了馬達廠商提供的DC馬達並搭配搭載新晶片的PID,在電機師傅多次測試調整下,大致上制定出了側火可以採用的抽風壓力範圍。
然而,相較於傳統的火排直下式烘豆機,雖然烘焙中對流熱的比例增加非常高,卻也不是那麼容易建立相對應側火的烘焙概念。
根據 Scott Rao的烘焙曲線定義來說,初期的火力必須提供生豆一定的熱量,而對流熱過高的狀況下,雖然升溫速度是快的,火力對應曲線升溫的反應速度也很快,但是實際上升溫曲線在一爆開始會有非常明顯的下降,目前還在思考對應的手法。
實際上,大多側火烘豆機的使用者都會有自己一套烘焙的手法,每一種手法對烘焙的風味表現都不同,這算是側火烘豆機能對應的烘焙範圍較廣,是優點也是缺點。
因為烘豆機要有自己的個性,比較能提出有效的烘焙手法;而烘豆機能對應的烘焙手法範圍過廣的話,其實對初學者來說,會有一定的學習上的困難。
所以這是缺點?
就我自己的角度來看,主要還是烘豆機體積上縮小與維修方面的容易度是最大的收穫吧。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