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比賽的一些感覺

 今天去客戶店裡商借烘豆機讓參加比賽的朋友練習一下。
台灣製的烘豆機來說,這台3kg的烘豆機其實蠻有樂趣的,但也凸顯出台灣製造的特質,就是什麼功能好就都塞進去....

離火較遠的薄鍋,攪拌不高的葉片,流量大的抽風管路,很明顯的設計者的目的就是提高所謂的熱風比例。這樣的設計也確實提高了熱風比例,由於採用較薄的鍋體,蓄熱弱且離火較遠的優點就是不會有燒焦豆子的狀況,也可以提高熱風的比例,也因此,只要提高抽風機的轉速,熱量就會很快流失,從烘焙桶內的空隙流失。
空氣在烘焙桶內會從沒有阻礙的空間快速通過,為了讓生豆有效的與熱風混合,攪拌葉片如何有效攪拌熱風與生豆就是設計的重點了,明顯的這台烘豆機的葉片可能在這部分有些許的改善空間,生豆集中在烘焙的單側,風火固定的狀況下第一鍋少量烘焙的烘焙時間反到比第二鍋的多量烘焙時間長。
可想而知,這台烘豆機當然是烘焙量越多越好烘,因為豆量多才能有效的攪拌到熱風,相對的,抽風的控制在這台烘豆機上就成了很重要的因素了。
我自己對於烘焙比賽的淺見,主要還是在烘焙與杯測的間隔時間,比賽為了有效進行,間隔時間是越短越好,如何在大量的杯測中能有效提出風味的表現,勢必在烘焙後即刻進行杯測的時間就是很重要的因素了。
烘熟可以嗎?可以,烘熟的結果就是必須養豆幾天風味才會完整發展的話,比賽中的杯測大概率是沒什麼滋味了,為了能立刻提出風味,烘的半生不熟?大概就成了必須的選擇了。
所謂的半生不熟也不是說真的都沒熟,那烘到一爆開始就下豆反到就可以了?不是嗎?半生不熟的指的是豆芯相較於豆表的發展來說,仍然有些微的不完全,因為短時間就必須能提出風味的表現的前提,烘焙較淺,甚至更淺,大概是比較好的方向。
仍然是烘到一爆密集,一爆密集的什麼溫度點下呢?只能從豆表的發展狀態去判斷。剛下豆帶一點夾生味,也是判定烘焙度的另一標準吧。
在這台烘豆機該如何表現呢?
我能提出也不過就是固定風門,調整火力的操作方式了。在入豆時的回溫點去推算這個時期的鍋體蓄熱,並計算出初始火力的大小。利用火力的調整來控制烘焙過程的升溫速度。
而這台烘豆機初期的鍋體蓄熱跟上一個比賽者的操作有關係,觀察上一個選手的操作模式,並估算烘焙桶能提供多少初期的熱量,來回推自己入豆時的入豆溫與火力。
剩下的就看下豆點與運氣啦。

由於還得做烘焙計畫與風味估測,這並不是我擅長的部分,最多也只能提供一點參考意見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