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與自我解嘲

 設計烘豆機的過程算是一種零件堆疊與自我感覺的解析。

腦子浮現的是外型與烘焙桶與火排,然後就不斷的掙扎與糾結如何堆疊與組裝,在不斷的拆解與組合中思考  "這麼做會如何?"

我認為設計可以提前解決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但是也會製造大量的問題,尤其是組裝。
組裝時一邊碎念 "是哪個笨蛋設計這樣難以組裝的零件?"
一邊又想著  "原來那個笨蛋就是我啊?",這種重複解構的過程,也會凸顯身為人的矛盾。

加工時常會遇到誤差,我都是先了解誤差的原因,是設計上沒注意到的數字錯誤或是實際加工上無法避免的精度問題?做為下一次設計的細節調整。
大概就是如此的過程中累積了大量的經驗,通常都不是太好的經驗,但也因經驗不好而能夠深刻的記憶。
跟烘焙咖啡豆一樣,大量的失敗經驗中找出比較不容易失敗的方法,就成了一種個人的烘焙技巧。當然會有所謂的通則,正如機械設計有基礎加工的通則,例如金屬的材質差異與各種零件的公差與規格,這些通則建立起機械設計的基礎。
但也僅是基礎,從這些基礎通則去思考、組合、變化,在不斷測試中找出可以 "實行"的方法。
最大的問題就是會耗費大量的時間與金錢,但也正是這些耗費才有後面的成果?
也許吧?
回歸商業的本質來看,提供一種服務能獲取報酬,那多少比例的報酬是合理的呢?
也許烘焙咖啡豆的過程就是一種探討與驗證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