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不是烘焙手法的問題。

 其實不是烘焙手法的問題!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烘焙手法很重要,烘焙曲線很重要,學到一個手法大有「手法/曲線在手、江湖我有!」的感慨。

如果是50年前,這還有點可能。就現在的生豆種類與各種烘豆機型,大概只能「生豆在手、咖啡我有!」而已。

所謂的烘焙手法,大多是指市場內某種特定的咖啡豆,何謂特定的咖啡豆?大多是以市場占比較大的綜合咖啡豆為主。因為是既有的市場,只要能推出一樣的,再來個削價競爭,想必市場就能佔有一定分額了。
這大概跟早餐店賣豆漿差不多的意思......

很明顯的,生豆的價格透明與低價的烘豆機在市場大行其道,很難說服消費者一定得買什麼風味的咖啡豆,更多的是哪邊便宜就往哪邊買,君不見菜市場中,生意最好的菜販通常是價格稍微低一點的那一攤。
但是便宜就是好嗎?既然都知道了生豆的價格,為什麼還要買特定的烘豆店家的咖啡豆呢?更多的是剛好有一款咖啡豆被消費者喝到,覺得是可以接受的風味與價格,消費者就會持續消費一段時間。

但是生豆品質不穩定、天氣不穩定、烘豆機不穩定,啥都不穩定的狀況下,要怎麼推出穩定風味的咖啡豆呢?

看看隔壁賣滷肉飯的店家,肉燥數十年如一日,風味還是那樣重鹹,但是很下飯,要說風味,大概也就是那樣的味道,常去吃的原因與其說美味,更多的是一種方便。

所謂的烘豆師,大抵也跟廚師一樣,烘出一杯能喝的咖啡與端出一盤能吃的飯菜,也許我們可以自許三星主廚,但要撐得起三星,重點大抵不是單純廚藝而已,還得討論更多的東西。

烘豆手法是建立在烘豆機上,也建立在市場上,市場上的烘豆機那麼多種,每種烘豆機都需要很熟練才能算的上是一個合格的烘豆師嗎?
這也不盡然,並非得多了解各種烘豆機,烘豆師更需要了解生豆的品質與市場的需求,烘豆機就像汽車,基本操作差不多,新車也得開個好一陣子才會稍微熟練。

當你越來越了解手上那台烘豆機,就會慢慢理解,這台烘豆機適合烘什麼類型的咖啡豆,哪種豆量烘起來比較容易,也會有一套烘焙的手法與曲線。

越來越多種烘豆機,在追逐曲線的美麗與咖啡風味的完整,大抵是穩定的烘豆機 (能調的不多) 與高昂的生豆。

那烘焙手法呢?在不熟練這台烘豆機前,手法會很多種,越熟悉手上的烘豆機,大概就沒什麼手法了。
所謂的手法,主要是烘豆師對應不同的生豆,會採取的風火配置,但這些烘豆師烘出來的咖啡就真的如其他人認為的好喝嗎?這就是市場的誤區。
市場內大多數消費者認為的好味道並不等於少數人認為的好味道。
雖然說消費者是可以教育的,但誰要花精力去教育消費者呢?
更多的僅僅是分享,我跟你分享咖啡還有其他種風味,至於你認為這個風味合不合你的意,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來談的是一開始建立的烘焙習慣,我一開始學到的是轉白前悶的方式,主要是採用機械風門與較小的火力的半熱風機,藉由悶的手法加強前段的加熱,當然這手法對應現在的特殊處理或是發酵程度高的日曬生豆來說,更多的風味會表現在中後段的甜感,而非前段的水果香氣與酸質口感,但是我在操作機器上,採用悶的手法已經習慣了。於是會從前段悶的方式去延伸後面的操作。
而採用全程負壓的變頻抽風系統,對應特殊處理與高度發酵的日曬生豆,反倒比較好操作,前段不採用悶的方式,而採用較高火力與負壓抽風,烘焙上所能表現的香氣與口感就完全相異於用悶的手法表現的風味。

但用機械風門的機器去模擬變頻抽風的高火力烘豆機,僅在一個較小的烘焙量可以試著操作。這算是一種手法嗎?稱的上是手法,但也不是穩定的烘焙。
以商業角度來說,越少的調整是建立品質穩定的重點。
於是,更多的自家烘焙咖啡店,著重的反倒是生豆的品質與品項,手法這一點,其實就看單一的手法可以烘出什麼味道了。
重點就在於熟豆能不能賣得出去了。
手法?烘久了就有了。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