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3月, 2024的文章

烘焙前段脫水的一個難題

 先把咖啡烘焙的一爆前分為四個階段: A:入豆→回溫點→100°C B:100°C→130°C C:130°C→150°C D:150°C→一爆前 通常會認為A、B、C是脫水的階段,甚至也會有人認為A、B、C、D都是脫水的階段( 反正進入一爆前都算脫水?)。 我自己在烘焙時,會藉由這四個階段去調整火力的配比與節奏感,大致上來說也只是一種習慣而已;由於從烘焙的四個階段是依序影響的,所以根據前一個階段的烘焙狀況來調整下一個階段,而各階段相對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配比可以概略規劃出大致上的烘焙節奏。 從上述的四個階段去對應咖啡烘焙時的直接變化,例如: A:入豆→回溫點→100°C   :豆芯有無展開、豆表溫度上升、豆色是否轉白 B:100°C→130°C   :豆芯有無展開、豆體有無膨脹、豆色轉白程度 C:130°C→150°C   :豆體膨脹狀態、豆色有無轉黃 D:150°C→一爆前   :豆體膨脹狀態、豆色有無轉褐色 烘焙同一種生豆會大致記得每個階段的豆體豆色變化,根據豆體豆色的變化去對應每個階段的是否有讓咖啡得到足夠的熱量,這是我比較習慣的做法。 常出現的幾個狀況: 1. 初期給熱不足,以非洲衣索比亞高海拔日曬處理的生豆為例,初期容易給熱不足, A階段的升溫順利,但是豆表溫度較低,豆芯無展開,就可以在B階段提供更高的火力來對應;而B階段豆表溫度雖然提升,豆芯的展開程度較小,C階段的給熱就得再提高。而通常因為初期的給熱不足,D階段的時間會被拉長,導致進入一爆的溫度過高,這也是常見的狀況。 2.初期給熱過高:以1kg的烘豆機烘焙300g生豆為例,由於初期機器的熱能過高,回溫點偏高,A階段極短,快速進入B階段,也因為A、B階段的進程過快,容易造成豆表溫度過高,整個烘焙時間縮短,雖然可以在C、D階段降低火力減緩升溫的節奏,但是實際上會因為豆表溫度較高,雖然升溫減緩,但是主要累積基礎熱能的A、B階段的時間過短,即使減緩C、D的火力,試著延長這兩個階段的時間,卻因豆量少反倒造成進入一爆的溫度本來就偏低,豆表持續進入一爆,豆芯的吸熱不完整,一爆的發展不足。有這個概念時,進入一爆後延長一爆的時間,盡量讓豆芯在一爆的溫度內發展完成。 上述的狀況,採用風門的調整可以快速的影響生豆的吸熱效率,但是相對而言...

DIY_017_Manual

圖片
 編號:DIY017,這台烘豆機原本為側火系列的 2~3公斤級距的規格,當時一開始設計側火烘豆機,就是以 7kg以下的方向去討論的,而目前為止,已經在銷售的DIY010(1.5kg)、DIY015(7kg),就編號來說,先設計了DIY015才重新設計DIY017(3kg)。 原本搭配側火的直火烘焙桶,也因為大量的銀皮掉落的燃燒老問題而逐漸改為半熱風與雙層烘焙桶,並非不打算繼續製做直火烘焙桶,而是以目前的設計來說,要在風味上有明顯的差異則是將直火的系列逐漸轉往噴火龍的製作方向。 DIY017 是之前曾經設計過的版本,但是後來並沒有持續進行,因為當時主要心力都放在 DIY010與 DIY015上。而重新設計的出發點則是有印度的訂單,趁這個機會再次思考這個級距的烘豆機。 最初的DIY017變頻抽風版本。 有幾個限制條件: 1. 易於保養與維修。 2. 以機械結構為主,降低電機控制的部分。 上述兩個條件說穿了都是成本的問題,而出口的機器談到保養維修是相對的困難,畢竟我僅有一人,出口的機器保養維修都是建立在消費者能自行排解處理的基礎上,設計的前提就是讓消費者能容易的處理這個部分。 而原本採用風壓自動控制的系統,也因為成本考量上,要採用機械控制的方式來達到變頻風機的控制模式,因此採用了共用風機的結構。 共用風機的結構指的是冷卻與排風共同使用同一顆風機,這就必須利用機械風門的概念了,而在抽風同時對應冷卻與烘焙排風時,利用調整冷卻端的抽風大小就可以影響烘焙排風端的抽風壓力。這可以有效減少機體的尺寸大小外,由於採用單顆的定頻風機,維修上也比較容易。 而利用雙層鍋的系統,火排離烘焙桶稍遠,較強的熱風能有效的對應連續烘焙的區間鍋體蓄溫問題,這一點也有考慮是否從另外的計時控制來限制? 不過目前來說,設計製做出來後,有做到火力與抽風的平衡性,也算是這個階段的一個重點了。 不過由於採用定頻風機,烘焙的抽風基礎就是偏強的,當然可以手動微調抽風壓力。風味上較乾淨,烘焙的控制也算穩定了。 DIY017_Manual 手動風門為冷卻盤下方的銀色手輪。

更便宜更好用的產品?

 市面上目前便宜好用的產品,以電力驅動的前提下,最常見的就是冰箱、冷氣、暖爐、洗衣機等等,這些是大多數人生活中一定會用到而且使用頻率很高的產品,在需求量很高的狀況下,生產的方式就會大不相同。 而這些產品,功能設計上會限定在某些範圍內,例如冷氣的調溫範圍主要在18~26度C,因為冷氣是給人類使用的,人類一般認為適宜的溫度範圍區間就是18~26度C。而根據使用的空間大小,冷氣也會有對應的功率,這一切是建立在有效的成本內的。 但對於冷氣的過度期待,例如更小更便宜,相對的冷氣效率就會大大的降低。要減少冷氣的體積與提高冷氣的製冷效率,除非排除現有的壓縮機,重新提出另一種製冷的方式,才有實現的可能。事實上,人類投入冷氣的開發與製作,不斷的更新與提高效率,都是建立在目前的工業基礎與現有的壓縮機原理上,而廠商也因為有期待的市場收益才會投入開發的成本。 換句話說,如果可預期的市場收益不夠呢?能期待廠商投入開發的成本嗎?也會有人提出現在電動車的發展,但是當時開發電動車的廠商有很多個嗎?也是有人先投入電動車的開發與投入市場後,當其他廠商發覺電動車的市場夠大,也才逐漸的投入開發。 而便宜的商品在於廠商的競爭。 但是一開始誰要當先吃螃蟹的人?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