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便宜更好用的產品?
市面上目前便宜好用的產品,以電力驅動的前提下,最常見的就是冰箱、冷氣、暖爐、洗衣機等等,這些是大多數人生活中一定會用到而且使用頻率很高的產品,在需求量很高的狀況下,生產的方式就會大不相同。
而這些產品,功能設計上會限定在某些範圍內,例如冷氣的調溫範圍主要在18~26度C,因為冷氣是給人類使用的,人類一般認為適宜的溫度範圍區間就是18~26度C。而根據使用的空間大小,冷氣也會有對應的功率,這一切是建立在有效的成本內的。
但對於冷氣的過度期待,例如更小更便宜,相對的冷氣效率就會大大的降低。要減少冷氣的體積與提高冷氣的製冷效率,除非排除現有的壓縮機,重新提出另一種製冷的方式,才有實現的可能。事實上,人類投入冷氣的開發與製作,不斷的更新與提高效率,都是建立在目前的工業基礎與現有的壓縮機原理上,而廠商也因為有期待的市場收益才會投入開發的成本。
換句話說,如果可預期的市場收益不夠呢?能期待廠商投入開發的成本嗎?也會有人提出現在電動車的發展,但是當時開發電動車的廠商有很多個嗎?也是有人先投入電動車的開發與投入市場後,當其他廠商發覺電動車的市場夠大,也才逐漸的投入開發。
而便宜的商品在於廠商的競爭。
但是一開始誰要當先吃螃蟹的人?這又是另一個問題了。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