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25的文章

聊到如今的烘焙發展

 最早接觸烘豆機時,對所謂的熱風機原本有點想法,但實際製作出電熱的半熱風烘豆機時,才發覺電熱與瓦斯燃燒加熱本質上的不同之處。 而學習半熱風烘焙的過程中,更多是在揣摩烘焙桶在加熱過程中的傳導熱的升降,也因此對於各種品牌的烘豆機在傳導熱上的使用與調整有一些看法。 但這些看法則因為烘焙量的多寡則需要明顯的調整;從製作7kg的烘豆機開始,烘焙量的上升,單鍋烘焙與連續烘焙的差異越來越明顯,尤其是烘焙桶續熱的比例。 由於製作的過程中會發覺,烘焙桶的尺寸在逐漸增大時,質量並非等比例的增加,例如直徑150mm、長度150mm的烘焙桶容量約可烘焙600g;而直徑200mm、長度200mm的烘焙桶容量約可烘焙1500g。 烘焙量600g與1500g的烘焙桶大小並非單純的等比例增加,因為烘焙桶實際使用是容積。 相對的,烘焙桶的質量也不會等比例增加,所謂的蓄熱也會因為最大烘焙量的不同而有明顯的差異;150mm的烘焙桶對應600g的生豆,傳導熱比例較高;而200mm的烘焙桶對應1500g的生豆,傳導熱比例就較低;何況3kg、甚至7kg的烘焙桶,大量生豆剛進入烘焙桶時的傳導熱會快速的轉移,這時烘焙桶的蓄熱相對於小烘焙量的烘豆機而言就低許多了。 我自己在設計上對於厚薄鍋並沒有太多的訴求,因為厚鍋在連續烘焙上的穩定性的確較薄鍋高,但也僅是建立在相對應的烘焙量上,7kg的烘豆機對應5~7kg的烘焙量時,鍋體2mm也只是剛好;而1.5kg的烘豆機對應800g~1200g時的烘焙量,鍋體2mm也能算是厚鍋了。 而近來生豆種類的增加,要靈活的調整烘焙量與鍋體的蓄熱對應各種生豆,對烘焙經驗不多的入門者而言過於困難,更何況還有火力風門的互相搭配,在烘焙量較小的烘豆機上更是複雜許多。也難怪烘豆機會更傾向抽風更強、火力更大,烘焙時間更短的模式,因為可以有效避開烘焙桶續熱的問題。 早期採用入豆量對應入豆溫來維持穩定的回溫點算是操作半熱風烘豆機蓄熱的主要手法,現在反倒利用更強的抽風與火力來忽略回溫點,而明顯的就是整體烘焙時間的縮短,而較短的烘焙時間通常能呈現較強烈的風味。 對於這一點,通常會有人提出,早期的烘焙手法為什麼烘焙時間較長? 之前有些紀錄的文章有提到烘焙時間對應水份的看法,而更深入的討論其實是生豆的烘焙目的與品質差異的緣故。 早前烘豆多為5~10kg的烘焙量,綜合豆為主流,單一商品穩定的價格與品質是...

個性的限制

 學習的路上總是自己一個人,大概就是個性的緣故。 從小到大,基本上沒有個人的時間,除了上學外,大多都給了家裡的工作,各式各樣的工作,放寒暑假就是出門洗車,從凌晨洗到傍晚,晚上唯一的空閒就是看點書。在學校也沒啥朋友,更多也只是做自己的事情。 大概態度不近人意,更多是被罷凌的回憶。剩下比較有印象的就是自己一個人看書的畫面罷了。 因為長子,從小被教導要禮讓、要謙虛,也沒有自己的空間,習慣要對別人付出,但對自己總是以滿足最低的需求即可。 大概如此,也沒有太多對自己擁有的技術經驗有什麼感覺?也頂多都是認為只要別人願意學,很快就會學會的粗淺知識。 今天跟朋友聊到這一點時,提醒我說,技術經驗是你自己的,不要平白無故的隨便給人。因為當你的技術經驗無償提供給別人,別人也僅僅認為是應該的,你不會被感謝。 然而也是過去反抗無果的習性,造成現在這種挺搞笑的局面。 有人問,我會思考怎麼處理,但不會去思考利益的問題。 連製作的烘豆機設備也是如此,更多是著重在未來保養維修的問題而非效能上的著墨。 效能上的著墨更多是行銷上的需求。 烘豆機的基本效能在設計之初就已經固定了,如何善用是使用者的看法。 也因為觀念如此,很難談的上行銷的特點。 往技術的方向前進,行銷的方向就會遲滯。 我還能在市場上生存也算個異數吧。

風量的討論

圖片
 最近看了Probat的P5的資料,除了冷卻與烘焙的排風各自獨立外,其烘焙的排風出風口直徑是80mm,對照常用的出風口規格是3",而風量為110 m³/h。 台灣風機廠商大多以CFM為單位,110 m³/h 換算CFM約為65 P5的排風資料 換算 而對照台灣風機廠商提供的資料,大概都是45W的風機,CFM 是78。 應該說45W的風機風量都大於P5資料上所標示的數值。 這裡有人會說,P5的風機馬達那麼大一顆,怎麼可能風量低於45W風機? 大概的原因是,45W的風機採用的是多翼式風輪,風輪的葉片短,數量多,單轉一圈的排風量確實較大;而P5採用的風輪葉片為六片式,葉片少,而且風機殼較窄,風殼大小影響風量的移動;馬達應採用4極,轉速低於採用2極的45W風機。 要說P5採用這種風機有什麼優點? 一是葉片數量少較不易累積粉塵,相對的馬達必須夠大,因為這種葉片通常有一定的重量,對應的轉速就不能太高,這樣討論下來,也必須採用1/2HP的馬達。 這是單純從廠商揭露的資料去思考。 但也可以對應出,P5的烘豆機的抽風量並不如想像中的高,畢竟對應的是預混系統的噴燃機,抽風太強也只是把熱快速帶走而已。 所以,高熱風必須建立在高抽風量的前提上嗎? 我想是不至於如此吧。 當然還有很多需要討論的部分,例如烘焙桶的大小,排風路徑等等。 但所謂的高熱風,實際在應用上,抽風並不如大家想像中的那麼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