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味的呈現,沖煮

 最早採用手沖的方式沖煮咖啡,原因是採購器具比較便宜,在當時還是流行虹吸式咖啡壺與商用義式咖啡機的時代。

後來輾轉流動過咖啡店與器材銷售等等,也慢慢對一些沖煮器材與設備有所了解,在2005~2010年的那個年代裡,虹吸式咖啡壺是主流,而商用義式咖啡機也慢慢普及,手沖只能算的上是小眾。然而在田口護的咖啡大全出現後,連帶的日本咖啡相關書籍的翻譯與出版越來越多,手沖咖啡的細節也逐漸被重視。

相較於虹吸式咖啡的香氣與儀式感、義式濃縮咖啡的強烈風味,在有添加牛奶與糖的前提下,手沖咖啡的確不太適合;手沖咖啡更多是建立在沖煮的方便性上。

濃郁香醇是喝咖啡的重點,手沖容易因為水溫水量粉徑粗細注水方式等等都會有影響,而甚至容易過度萃取,造成一般人對於手沖不好喝的印象。
也確實光為了注水的粗細快慢等等,還得考慮烘焙度深淺、磨豆機的刀片效果等等,手沖雖然看起來簡單,但要掌握確是有一定的過程。
大概就跟切菜差不多的狀況,切菜切的好又快,真得下一番功夫練習。

而從手沖咖啡的諸多細節延伸出各種針對手沖咖啡的產品,當時台灣因為是Kalita102濾杯最普遍,所以更多的是各種手沖壺的商品,從一般的大茶壺改裝到細口銅壺,甚至因為田口護的咖啡大全紅極一時的YUKIWA手沖壺還有後續出現的月兔印大嘴鳥等等琺瑯沖煮壺,也算當時的手沖壺選購的樂趣之一。

而後針對可調磨豆粗細的C40磨豆機,帶動了高精度手搖磨豆機的市場,後來出現的手搖磨豆機可謂百家爭鳴;接下來Hario的V60可說是濾杯發展的濫觴了。同期出現的濾杯還有Kalita的蛋糕濾杯,而KONO錐形濾杯的推廣也是一股助力,而進口的各種melita骨董濾杯等等也帶動了台灣的咖啡市場也陸續出現了各種針對手沖咖啡改良的濾杯。

其目的都是為了穩定手沖咖啡的沖煮與品質的表現。

而我現在最常用的呢?居然是Melitta的Aromaboy二人份咖啡機。
因為真的很懶...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電子點火的一些整理

Artisan 與 MS6514的設定;下部進氣集塵測試。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與風門的測定,個人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