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豆機整體設計的風味傾向
烘焙的理論的累積逐日增加,但是烘豆機的設計有跟上嗎?亦或是必須跟上? 我認為跟汽車工業有點類似的狀況,內燃引擎的設計早在1670年就被提出,而實際使用得到1860年後,接下來就是內燃機時代的展開了。 迄今內燃機的發展無不是在現有的原理基礎上提高能源的效率,1860年比利時工程師艾蒂安 ‧ 勒奴瓦所發明的天然氣發動機效率僅有2~3%;汽車現今的熱效率雖然有35%,但因應怠速與停停走走實際的熱效率是18%。 花上一百多年的時間,汽車達到普及並提高熱效率的進程並沒有想像中的驚人,因為更多的設計與效率要面對的是人類社會的需求。 如果到達下一個目的地只有一條直線,沒有紅綠燈等等,的確汽車的熱效率可到目前理論的最高值,但要考慮到路面的成本與其他人員的安全等等,很明顯的汽車的熱效率降低是必需的狀況。 烘焙咖啡豆雖然近十幾年不斷提出各種看法、說法,也吸引了大量的人員進入該行業,但是談到設備的發展,更多也都是小型化,而烘豆機本質的設計等等基本上都沒有太多的改變;汽車引進AI後,討論的仍是人類的需求本質,而烘焙咖啡豆引進AI之後呢? 有人會認為烘豆機引進AI後可以達到累積烘焙資料庫並因應需求而達成自動烘焙的需求,但自動烘焙早就在大型烘焙工廠裡達成。 蒸氣外燃機與內燃機差別就在於內燃機的小型化,甚至小型化到可以應用在各個工業甚至家用上 (例如割草機。),而烘豆機未來大概也是類似的方向吧,但是要小型化到每戶人家都有一台得先提出必需的需求,亦或是製造需求? 烤箱、瓦斯爐具在家庭的普及是因為烤、煮是人類烹煮食物的常用手段,而自家烘焙咖啡豆雖早在1890年就都是在家烘焙咖啡豆,現今高發展的人類社會裡,會選擇在家烹煮食物的比例逐漸減少,而選擇在外面飲食的比例逐漸增加;那還會選擇多餘的時間投入烘焙咖啡豆嗎? 亦或是咖啡豆的需求真的有那麼多? 討論這些也太遠,也難說。 烘豆機的設計有其面向,或說是傾向,例如抽風壓力較強,香氣較明顯等等,但是不同的品牌烘豆機其整體的設計就會有風味上的傾向,逐漸重視杯測的現代烘豆師更容易察覺其中的差異。 與其說哪台烘豆機比較好?更適宜的說法則是哪台烘豆機的烘焙風味比較偏向香氣或是口感,操作上的細節等等。 甚至有小型的烘焙工廠,利用不同的烘豆機烘焙來拼配熟豆,這也是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