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7日的回顧
冷氣團來臨,海邊的天氣仍有陽光。 這個海邊的小鎮,人口仍然不多,這些日子中,路邊搭起彩色帳篷,逐漸有老人家往生,當年的老一輩也逐漸凋零,而小孩子們也都到了要離家求學或工作之時。 與我同輩的人在這地方並不多見。 人口稀少,很多日常生活的活動,逐漸養成任何事情都自行其是,遇到問題,先想看看有沒有可能自己解決,可以的話就考慮解決的方法,一步步的嘗試。 前幾年,家族算得上動盪不安,處理的過程中,順便拿了財務管理顧問的證照,也許是發心不正,這張證照並未對我的生活有啥影響。 倒是認識了各個領域的人,盲目工作之餘,交際一番也是十分有趣。 從去年開始正式開始製做烘豆機,其實初心只是希望有一台烘豆機而已,專業機器對我而言皆昂貴不已,便嘗試自行製作。 其中也曾放下了一段時間,後來找到了這個日本的網誌: http://tonnkiti.exblog.jp/2771293/ 提起興趣的同時,也盡可能嘗試著去做做看。 因為工作上的無趣,則找個興趣來花費那零碎、多餘的時間。 其中也認識了許多廠商,而本身嘗試的層面也越加深入。 3D軟體的使用則是進入的專業製作的領域,這時景氣也開始變差。 仍然與所謂的專業有一定的距離。 網路上蒐集的資訊經過篩選與整理,漫漫的累積出一點心得。 製作的烘豆機也變得比較能看。 朋友說得好,無論你設計得再好,終究也只是專業一點的土砲。 設計至今,仍是得面對所謂的門檻。這門檻何來? 品牌的累積與經驗的差異。 把各個優點集合於一身就是優秀的機器嗎? 那這些國際品牌難道不知道自家機器的缺點嗎?所謂的缺點則是因人而異吧。 國際品牌的烘豆機畢竟有一定的設計水準,否則怎能銷售全世界這麼多的數量。就我們自身所見,便是全世界了嗎?有井底之蛙之感。 當這些品牌烘豆機,親眼所見之時,所看到的,已經跟以往自以為的想法完全不同,越是深入了解這些科學,才真正感受到自己基礎的薄弱。 真正的當作一門生意的話,就要認真的去做這門生意。 如果只是玩玩,可別太過執著。 自我警示。 越是深入各種領域,對於所謂的專業是越加的尊敬。 早期我也曾對於各種專業所需付出的報酬能省則省,然而真有成事者卻成效不十一。 真正了解各個領域中的流程,才知其中所需的專業之煩雜與深度。 舉個例子,工廠裡的某個設備出現電力問題,這時請水電來協助時,水電師傅用三用電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