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9的文章

關於定溫控制在烘豆機上的一些關係。

定溫控制跟烘豆機有什麼關係呢? 如果去察一下市面上的小型電熱烘豆機,幾乎都是這種型式的,基本上跟電熱水壺等都是一樣控制方式: 開啟電源→量測溫度→溫度不足→電熱管加熱→到達設定溫度→電熱管停止 事實上,定溫控制除了採用PID的微電腦控制器外,早期是直接使用不同金屬的膨脹係數來控制,電烤箱、電熱水壺就是一例,達到設定溫度,電熱管就會停止加熱。 這就考慮到了電熱管本身的優勢與缺點,電熱管的優勢是體積小,可以安裝在任何位置,不像瓦斯加熱一般,需要大量的新鮮空氣,在溫度控制上也相當的穩定。 而缺點呢?供電瓦數與熱能息息相關,簡單的說,大電流的控制需要穩定的供電來源,再加上電熱管本身的結構限制了主要以傳導熱為主的熱傳遞方式,材質上有有最高溫的限制,在很多需要高熱值的場合中,就顯得比較沒有效率了。 而歐洲因為環境需要大量使用加熱系統,長時間穩定的加熱就成了生活需求,無論是料理用的烤箱、暖爐、室內空調,這些都需要有效的溫度控制,採用瓦斯或電力則是根據實際的成本來看,該地區哪種比較便宜就用哪種。 於是針對瓦斯的定溫控制系統發展的相當早,下列的網址是德國的一家專門製作機械定溫控制的廠商,型號GV30的控制器在烘豆機上,以1990年代的Proabt L-12上是主要的控制系統。 這點很有趣,烘豆機上居然使用定溫控制,又不是電熱系統的烘豆機,這系統要怎麼使用呢?真的有去使用Probat L-12的烘豆機的話,會發現火力調整旋鈕上沒有什麼標示,只有一個小至大的符號,就越調越大或是越調越小,事實上這個旋鈕不能算是拿來調整火力的,而是拿來做為排氣溫度的定溫控制。 下列連結是該溫度控制系統的說明書: GV-30 這類說明書在Probat 的烘豆機說明書上都有,也有中文的。 相關的裝設影片: https://vimeo.com/102222709 一顆旋鈕負責點火,另一顆旋鈕則是調整排氣溫的最高溫,你沒看錯,就是調整烘豆機排氣溫度的設定最高溫,調整的越大,排氣溫的設定就越高,反之條的越小,排氣溫度的設定就越小。 一定會覺得奇怪,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其實從設計的目的去看,這樣達到了一定程度的半自動控制,烘焙的過程中最難以測量與控制的就是烘焙室內的溫度,保溫、鍋體蓄熱等等,這些都難以控制,單純從火力風門上去控制,複雜的程度大概會搞死一堆工程師,換個角度來看,排氣溫度

Fustaer L1.5與1.2kg直火烘豆機的差異

都是自己設計的機器,要來討論一下差異點在哪?其實蠻困難的。 首先看看這兩台烘豆機的設計時程,L1.5大概是在2018年4月設計組裝,花了三個月左右測試才開始接受訂購,一些細節可以參考下列連結: Fustaer L1.5烘豆機的問與答 (一) Fustaer L1.5烘豆機的問與答 (二) 就是在更強的火力之上,豆子又不會燒焦的設計原則。 1.2kg的直火烘豆機(目前還沒想到要用啥名字?),是在很困惑的狀態下設計出來的,2019年2月設計完稿,4月底才組裝完成,設計的部分參考了德國早期的烘豆機。 總要做點有趣的事情:1.2kg的直火烘豆機 盡可能不要燒銀皮,複合火源,炭焙的再現化。 想當然,一定是有所差別,從價格上與設計上都是,對於烘豆機這一塊,我個人一直秉持著市場推動設備發展的大前提,從咖啡烘焙設備的幾個主要國家,關於烘焙的設備是不斷的發展與更新,這是建立在咖啡市場規模上,有了一定的市場,才能發展相關的設備廠商。 而台灣這麼小的地方,居然有十數家烘豆機的設備廠商,國際上的有名的烘豆機廠商在台灣都是看的見,那烘豆機設計的發展基礎→市場,有這麼廣大嗎? 如何走出自己的一個方向,很困難,因為需要大量的時間與金錢投入研發與測試,尤其在烘豆機這個已經相當成熟的商品上。 L1.5在設計上就是利用強力的火排來製造更強的熱源,在過度負載的高溫環境中,生豆的發展會是如何呢?這就是可以探討的部分,當然留下更多的空間讓使用者可以發揮也是必然的。 直火烘豆機是很難被取代的系統,小火慢烘或是利用傳導熱的做法等等,有很多的做法,對我而言,如何利用較難測量的輻射熱就是直火系統中比較有趣的部分,相較於L1.5的強力半熱風系統,如果設計一個輻射熱比例較高的系統呢? 烘了幾百年,烘來烘去就是咖啡豆,但是烘的人與喝的人不同,每個世代追求的風味也大不相同,這大概是設計者可以好好思考的方向。 至於,如何避免外觀的相似度,也是很好的方向。

咖啡店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

烘豆也有烘失敗的時候,就像煮菜一樣,自己吃的下也就無妨,但就開店的角度來說,如何找到一個比較"穩定"的風味來提供給客人飲用,比自己喜歡飲用的風味更重要。 當然多數人會以"這是我喜歡的風味,所以要推薦給你"的角度去做,但是在與客人之間的交談與觀察, 有的客人是喜歡店裡的氛圍、 有的客人是喜歡跟老闆聊天、 有的客人只是要找個地方談事情、 有的客人因為這間店比較近、 ......................................................................... 真的要說咖啡多美味而特意來品嘗的人並不如想像中的多,所以在烘焙上,考量"穩定、風味平順"會比"不穩定、風味特殊"來的多。 自家烘焙由於影響的範圍不大,當然自己喜好為優先,但從生意的角度來看,怎麼做會比較好? 以提供給店家的咖啡豆,烘焙度通常會比自己喝的來的深一點,通常就是有這樣的考量。 -------------------------------------------------------------------------------------------------------------------------- 什麼是最好的風味呢? 這一點其實令人費解,如果說以烘焙比賽的規則下,由評審所評比分數最高的咖啡就是最好的風味,前提是飲用者必須也在比賽規則下去飲用,那比賽的最好風味就必須是在兩天內烘焙好的咖啡豆,並由具備資格的評審採用杯測的方式去品嘗。 那大概沒好喝到哪裡去。 早上的一杯咖啡,對大多數上班族來說,算是可有可無的飲品,只是咖啡因的魔力,在睡眠不足又必須早起的人來說,精神上就會比較傾向咖啡,就算紅茶的咖啡因比咖啡還高。在自我期許這是一杯"藝妓"或是"金杯"之前,便利商店的咖啡是又快速又方便,價格還不高呢! 有天朋友特別找你去附近常去的店家吃飯或是喝咖啡時,才發現這家店居然名聲頗大,當下除了咂咂嘴之外,大概也會重新認識自己常去的這家店比想像中的還有價值一些。 我們習慣藉由別人的評價來斷定自己的感官享受到什麼層級,什麼風味是最好的?什麼咖啡是最特別的?什麼處理法是最好的?這些冠上"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