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台北南港咖啡展_展前的思緒
2021年發生了很多事情,無論是外界還是內心。 最初參加咖啡展,是因為我提議,一些朋友複議,當初設想四個廠商分攤兩個攤位的租金,一起參展,後來報名時只剩我一個,也就硬著頭皮上了。 這是第三年了,靠著客戶與朋友們的熱心幫忙,每年總算能順利完成參展,至於參展有沒有實質的效益? 也許有吧。 從去年開始與外銷廠商的合作、搬家、還債等等亂七八糟的,一股腦的混亂,藉由這次的參展,讓自己重新整理這幾年在烘豆機上的初衷。 大概都是自己動手設計、製作的緣故,我很重視設計所具備的 "提前準備"的效應。 然而,很明顯的,專業的部分會因為累積更多經驗與實務會更加精進,無論是設計還是咖啡的部分都一樣,重點還是放在 "人"的部分。 機器作出來,是給人操作的,咖啡沖出來,是給人喝的。 這就是一如以往的重點。 跟外銷廠商的合作,我自己踩了煞車,因為合作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磨合與討論的,但實際上,更多的過程是在質問自己,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這幾年能生存,在還債之餘還能勉強養家活口,靠的是自己的設計與製作能力,跟任一廠商比,基本上沒有可比性,都是靠自己找資料動手製作,累積經驗並回饋在設計上。 就成本來說,每次都少少幾台的製作,基本上很難有降低成本的可能,但是因為設計組裝都是自己來,算上工錢,即使販售數量很少也算是小有收穫。 但是跟外銷廠商合作,要面臨的就是生產量的增加與成本降低的問題,一個是生產量的流程與品管,另一個是藉由增加產量降低成本;這些在工廠方面的部分,經營家裡的食品工廠數年的我勉強都算能上手,但是! 內部的手段都是有限改善,改善是有極限的。最大的重點還是要放在銷售上。 在這些產量的基礎上,如何有效銷售是很大的問題。 先不論外銷市場因為疫情的疲軟,面對國際市場就要思考該市場區塊的競爭對手,這樣子仔細思考,我設計的側火烘豆機雖然有特色,但還是需要投入時間與金錢在市場推廣;而外銷市場要面對的是每個銷售國家的關稅與各種製作標準,這些也都是成本的一部分,但就這樣去探討的話,就會面臨減少利潤或是提高售價的必需性了。 當然,有美國 Millcity 的範例,低售價建立起的大量銷售,這種模式看起來是比較喜人,但該品牌的建立也不是短短兩三年,從2013年開始迄今也 8年了,剛好搭上精品咖啡與自家烘焙的熱潮,2021年的現在,相對的同類競爭廠商也增加不少。 相較於中國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