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1月, 2021的文章

2021台北南港咖啡展_展前的思緒

2021年發生了很多事情,無論是外界還是內心。 最初參加咖啡展,是因為我提議,一些朋友複議,當初設想四個廠商分攤兩個攤位的租金,一起參展,後來報名時只剩我一個,也就硬著頭皮上了。 這是第三年了,靠著客戶與朋友們的熱心幫忙,每年總算能順利完成參展,至於參展有沒有實質的效益? 也許有吧。 從去年開始與外銷廠商的合作、搬家、還債等等亂七八糟的,一股腦的混亂,藉由這次的參展,讓自己重新整理這幾年在烘豆機上的初衷。 大概都是自己動手設計、製作的緣故,我很重視設計所具備的 "提前準備"的效應。 然而,很明顯的,專業的部分會因為累積更多經驗與實務會更加精進,無論是設計還是咖啡的部分都一樣,重點還是放在 "人"的部分。 機器作出來,是給人操作的,咖啡沖出來,是給人喝的。 這就是一如以往的重點。 跟外銷廠商的合作,我自己踩了煞車,因為合作的過程中,有很多需要磨合與討論的,但實際上,更多的過程是在質問自己,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這幾年能生存,在還債之餘還能勉強養家活口,靠的是自己的設計與製作能力,跟任一廠商比,基本上沒有可比性,都是靠自己找資料動手製作,累積經驗並回饋在設計上。 就成本來說,每次都少少幾台的製作,基本上很難有降低成本的可能,但是因為設計組裝都是自己來,算上工錢,即使販售數量很少也算是小有收穫。 但是跟外銷廠商合作,要面臨的就是生產量的增加與成本降低的問題,一個是生產量的流程與品管,另一個是藉由增加產量降低成本;這些在工廠方面的部分,經營家裡的食品工廠數年的我勉強都算能上手,但是! 內部的手段都是有限改善,改善是有極限的。最大的重點還是要放在銷售上。 在這些產量的基礎上,如何有效銷售是很大的問題。 先不論外銷市場因為疫情的疲軟,面對國際市場就要思考該市場區塊的競爭對手,這樣子仔細思考,我設計的側火烘豆機雖然有特色,但還是需要投入時間與金錢在市場推廣;而外銷市場要面對的是每個銷售國家的關稅與各種製作標準,這些也都是成本的一部分,但就這樣去探討的話,就會面臨減少利潤或是提高售價的必需性了。 當然,有美國 Millcity 的範例,低售價建立起的大量銷售,這種模式看起來是比較喜人,但該品牌的建立也不是短短兩三年,從2013年開始迄今也 8年了,剛好搭上精品咖啡與自家烘焙的熱潮,2021年的現在,相對的同類競爭廠商也增加不少。 相較於中國製

SUB_01的設計

圖片
放下大型烘豆機的心情,馬上開始設計小型的烘豆機。 因應生豆與鋼材、人工等的漲勢,咖啡還是要喝的狀況下,小型的設計工作室到底有沒有生存的空間。 大多設計的公司都採用外包製作的方式進行,設計歸設計、製造歸製造,事實上在小型工作室裡,跟一般的烘焙工作室一樣,從烘焙到包裝、行銷送貨都得自己來, 這也側面證明了人的無限可能與人力上的限制。 就算想著未來要有專職的會計、設計、行銷、服務等專門人力,首要的是有資本可以支出這些人工的同時,還要有相對應的業務量。 如果沒有相對應的業務量,去請這些專業人士也不是不行,俗話說 "眾志成城",人手夠了,能做的事也多了,但回歸原點還是討論 "雞生蛋,蛋生雞"的問題。 所以現有的人力條件是什麼,那就做這些條件下能做的事。 很早以前就有想做樣品烘豆機的想法,只是當時在設計側火烘豆機,一直撥不出時間來設計,現在放下側火烘豆機後,可以重新思考小型烘豆機的下一步了。 事實上,工業製作的本質就是降低成本,但是降低成本的前提就是相對應的銷售量與大量的模具費用。 所以,相對的量與相對的成本投資是降低成本的必然條件了。 如何從設計上去探討這一點就是思考的本質。 畢竟,現有的烘豆機廠商各有擅長,軟體面強或是資歷久遠,都是小型工作室無法相比較的,但就因此不去做嗎? 正如 DIY的精神,重點不是做得多好,而是開始做這一點,有開始做了,後面才會有可能性。 累積的以往的設計經驗,150g的樣品烘豆機,或可稱 "超微小型烘豆機",設計的本質在於有效的烘焙與相對應的好維修保養。 同時具備取樣、火排、溫度計、風門、集塵等基本功能,還要兼顧體積與未來的維修保養。重點是不要太貴。 大概是這樣吧: 半熱風鍋,烘焙量最大180g。 長度包含四吋的出風口是50公分,高度與寬度都是35公分,重量約7公斤。 接桶裝瓦斯,也可以改為天然氣。 可選用AC110V或是AC220V的電源,搭配一個簡易的數位溫度計,兩組火嘴。 操作上非常簡便與附有樂趣。 老婆幫忙取了一個名字,subconscious-01 簡稱SUB-01。 潛意識小型烘焙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