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7月, 2023的文章

2023_問答_1

2023年的問答: 首先,先確認抽風的強度,其實直火因為烘焙桶的入風孔面積大於抽風的排風口,相較於半熱風烘焙桶的入風孔面積幾近抽風的排風口面積,最大的不同是抽風壓力的強度顯示。 以直火來說,抽風的壓力需要大於半熱風桶甚多,才能維持相對的抽風壓力數值。 因此,直火烘焙桶採用的抽風壓力盡可能不要過大,一般來說採用20~35Pa就算相當的強了。 這是真對直火的抽風壓力來說。 為什麼烘焙特定的生豆反倒會有苦味產生,這通常是烘焙時間過短與熱風溫度較高的狀況產生的。 先討論烘焙時間過短的狀況,一般採用減量烘焙(烘豆機的1/3或1/2量。)可以有效的縮短烘焙總時間,但是不見得所有種類的豆子都適用於這樣的方式。 因此對於高海拔、豆體小、高發酵等生豆來說,會建議烘焙時間稍長。 熱風溫度較高會造成表面的焦糖化過度,這是指烘焙位於160~一爆密集的狀況,烘焙初期是需要大量的溫度的,但是生豆的溫度逐漸變高時,所需要的熱能以高溫為主(因為溫度要逐漸上升)。 因此對於高海拔豆體小的生豆(衣索比亞水洗)來說,如果全程維持較高的抽風的話,會造成表面顏色過深,但是豆芯會有些微澀味,這狀況通常出現在一爆的溫度過高。 1.針對衣索比亞水洗的烘焙來說,建議入豆時小火小風(20Pa),回溫點時中火小風(20Pa),150度後中火加大、抽風加大(25~30Pa),180度後中火、風門則略小(25Pa),通常能在195~200度內進入一爆,進入一爆後,需在密集前降火加大風門,維持滑行至205~210間下豆。 2.秘魯的水洗豆,重點在於通常秘魯的生豆豆體較大,即使是藝妓種卻也沒有明顯的花香調,有去的是花香調通常在一爆快結束時才會出現,但會因為烘焙藝妓的先入為主觀念,大多一爆密集就下豆了。 請採用類似衣索比亞水洗的烘焙方式進行,並維持滑行至一爆快結束下豆。採用滑行的時間點建議是一爆密集開始時,火力調小(直火桶的重點在於維持相對的火力,與半熱風不同。) 3.音樂家系列屬於高發酵型,必須在前段入豆至150度之間提供足夠的溫度,所以初期採用小火小風,回溫點後大火小風,由於高發酵型會造成豆體的吸熱不均,尤其150度後的升溫必須維持大火大風,直至進入一爆開始,高發酵型的生豆一爆溫度通常偏高,進可能控制在200度以下,150度後的大火大風是必須的。可以的話一爆密集就可以下豆,這一點得慢慢嚐試。 以上可以試著參考一下。

微型烘豆機的心得

 最近車子去大修,雖然很想換車,但是車子還是能開,重點是沒啥預算的話,車子能開就繼續用了。 雖然看著諸多新車感覺很華麗,內心有諸多衝動,但回歸現實的話,車子能動就繼續動了。 事實上,這就是烘豆機的重點,目前能用就繼續用就好,除非有必須更換較大烘焙量的烘豆機,這也是現實。 微型烘豆機在這些年蓬勃發展,有人認為用到一個程度就要換更大的烘豆機,但是要考慮的是,是不是真的要換更大的烘豆機的前提是,有沒有實際的需求。 我一個老朋友,當年與我一起手網烘豆,迄今也是一週烘個幾百克生豆,剛好夠下週喝就夠了,至於要買多好的機器,他只認為又不是專門賣咖啡豆的,自己夠喝就好,一台小機器也用了七八年了。 對於自己在家烘豆的人來說,如果考慮到以販售咖啡豆維生的話,大概就跟開一間早餐店要賺錢的例子一樣吧。自己做點好吃的,屬於自己的快樂,要做到可以販售也不難,但是就不是單純做點好吃的那麼簡單了,要考慮的事情更多.... 會不會快樂一點不知道,但是會更忙是真的。 生豆的價格越來越公開透明,對於烘焙咖啡豆所需求的技巧性會越高,因為消費者會開始選擇他們喜歡的風味。尤其風味這一點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認同的,畢竟牽扯到每個人習慣的味道與喜好,但是大眾比較容易接受的風味就是那樣,正如肉燥飯大概就是那樣的風味,但是也有個人喜歡與不喜歡的肉燥飯口味。 當烘焙咖啡豆超過個人喜好,要進階到販售的話,大多都不如想像中的輕鬆。我個人倒是認為當做一種嗜好會更好,好好體會自己專心烘豆的過程,會比想像中得更加有樂趣。 雖然我烘焙咖啡豆更屬於一種慣性,也會對生豆與咖啡品頭論足一番,但是已經成為生活上的一種習慣了。 SUB系列的小烘豆機更多是處於這種角度去思考設計的,小一點,手動控制,可以烘的不錯,也可以烘的很差~~,但是烘起來很有樂趣,這樣就好了。 也許我們過度的強調了 "咖啡豆→販售"這一流程,但是思考一下,烘焙過程的樂趣才是持續烘焙的動力吧。

咖啡新手的接下來_B

 很多剛接觸咖啡的人,都會問:「哪種磨豆機/濾杯/沖煮壺,比較好?」 通常會問這個問題的當下,通常內心都已經有答案了,這時候就遵從自己的內心去選擇吧! 粉色的濾杯,很讚! 白色的磨豆機,很好! 金色的沖煮壺,很亮! 濾紙很便宜,買一堆! 咖啡的沖煮器材很類似奢侈品,既然是奢侈品,就不要花太多時間考慮了,想買哪個就買哪個,期待咖啡沖煮設備還有其他功能的,請不要想太多了!咖啡的沖煮設備真的只是為了沖煮咖啡使用而設計的,要拿來做其他用途也是可以的,但同時泡咖啡也泡茶........,一般人通常是不會這麼做的。 就我個人的建議:符合預算! 只要符合預算,都是很好的沖煮器材。咖啡沖煮器材,品牌很多,功能很多,外型也很多,就當逛街,在查看的過程中,會慢慢建立起對咖啡沖煮的價格概念。 至於功能? 都得先用過比較才知道啊! 哪種濾杯適合沖煮淺焙咖啡豆?哪種濾紙流速快?哪種沖煮壺水滴效果比較好?慢慢滴與不斷水,哪種比較好喝?水質水溫哪種較佳? 這些都得自己去實作與嘗試,花很多力氣去閱讀各種資料是很好,但是還得搭配實作;買包咖啡豆,想辦法沖煮看看,水滴變水柱、粉磨太細、沖出來味道怪怪的、太苦、這杯是咖啡嗎? 這些都是體驗,當這些體驗變成日常,你習慣了每天喝杯咖啡,每天沖煮一杯咖啡,對於咖啡豆的差異才會慢慢感受得出來。 至於哪種濾杯好?首先你得買一堆濾杯,每種濾杯都沖同一種咖啡豆試試看,才會分辨出哪種濾杯適合這種咖啡豆。 手沖壺呢?金色的也好、不鏽鋼的也好、槌起銅器也好,只要能倒水的都好,至於水倒的好不好?也得有比較的對象吧?如果比較的對象是自己的話,大概也不會每天記錄自己沖咖啡的注水狀況吧? 去買包咖啡豆來試試看吧!買了才會思考需要用哪種器材沖煮,才會有煩惱的機會。 咖啡就是不斷發現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