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火與半熱風_續
就我自己而言,真的很難提出直火與半熱風的差異。 無法如書上所述的可以列舉各種差別。 更多只是單純有:原來直火是這樣的啊! 這種很簡單的心得。 當然對直火與半熱風也寫了不少,大多也僅是一些心得而已,真的要有些明確的,也只能歸類於與自我的討論。 最早使用直火烘焙採用的是手網,很明確利用鋼網烘烤生豆,搖晃手網的方式、火力的大小,在高速活動中的生豆沒點動態視力也真看不出的所以然。 後來終於自己改機一台 2kg 的直火烘豆機,在大量的試誤中也算累積了一點點經驗,再與後續的半熱風烘豆機一起對照,總算也是多少有點心得。 但這些經驗心得,與後續流行的北歐烘焙、高熱風快速烘焙等等,卻又顯得不值一提,畢竟原本的直火半熱風強調的是低風速下的風門控制,與流行的快速烘焙的高熱風還有固定風門建立起的曲線理論,更顯得有點「過時」。 終究還是得回歸風味的呈現。 曲線理論中的各種技巧都是為了提供曲線變化對應風味的正確性,但也正因如此強調曲線的正確,是不是忽略了機器本身的設計是否 "適合"曲線理論?又亦或是為了曲線的正確而設計出一台符合曲線理論的烘豆機? 以我自己設計的角度而言,更多僅僅只能苦笑而已。 並非否定曲線理論的前提,而僅是利用曲線紀錄觀察在這台烘豆機上烘焙的過程,並藉由累積的大量曲線去試著描述烘豆機在烘焙時如何提供生豆熱能,風門的操作與火力的調整在不同階段時 "可能"對風味的影響等等。 這點是我對曲線的認知。 所以要用曲線理論去對應所有的烘豆機是困難的。 因為每台機器的設計都有細節上的不同,這些細節多少影響烘焙的穩定性,更何況直火與半熱風在烘焙桶上的明顯差異,對曲線的紀錄上有更多的影響。 這是從曲線紀錄上去討論直火與半熱風的不同。 曲線理論利用RoR波段的起伏來調整火力,前提是建立在穩定的高壓抽風、傳導熱比例的基礎上。因為豆溫的RoR如果使用過於敏感的溫度針會有強烈的微小起伏,除了選用不要過於敏感的溫度針外,還得重新調整溫度針量測的位置,而烘焙桶內的葉片會影響溫度針量測的位置等等;盡可能不要調整的穩定的高壓抽風,而烘豆機本身的抽風路徑的設計則大大影響抽風的穩定性;同時必須具備一定的傳導熱比例,RoR利用階段降火的烘焙也是以傳導熱為基礎,甚至只能採用半熱風鍋。因此曲線理論雖然能成立,卻對烘豆機的設計有一定的限制。 而直火烘豆機則會因為抽風造成強烈的R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