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1月, 2019的文章

便宜的基礎?

最近遇到個小案子,主要是因為該排烘豆機的使用者發現大師增設了入風溫,於是也希望能夠增加該入風溫的顯示。 根據對方的說法,原廠改裝需3XXXX元以上,且不包含機器本身的運送費用。 這樣貴嗎? 真是個好問題。 所謂的貴與否?是從誰的角度出發呢? 以消費者的角度,也不過是莊個入風溫,挖個洞加個溫度針而已,要收到3XXXX元以上,這也太說不過去了。※該烘豆機市價為30~40萬元。 來聊聊廠商的角度好了。 首先,因為要增加額外的設備,則必須選擇較佳的溫度感測點,再考慮到溫度顯示用的PID該放在哪?大概得困擾設計工程師一陣子。 接下來機器來到廠裡,則必須將機器拆開,找到較好施工的位置,入風溫通常得把烘豆機的後面板拆下來,然後開孔,由於材質為中碳鋼,如果為了避免未來生鏽的可能性,得再把該板重新送烤漆,這裡需要結構工程師。 機器重新組裝,接下來配線的問題,這部分牽扯到拉線與配電的過程,需要另一名電機工程師,拉線配電,訂購專用的溫度針,測試,接電腦。 整個流程約需3~4天的工作天。當然不可能整天都在忙這台烘豆機,這些師傅當然也會去做其他的工作。 請問兩到三位經驗豐富的師傅花上3天的工作天,要付多少錢? 是不是可以到現場施工呢? 這又是另一個好問題,來回的車馬費,事先的設計叫料配線等等。 收個3XXXX元真的不為過。 如果叫個水電工去裝呢? 首先你得先知道要溫度線裝哪?機器怎麼拆裝?用哪種PID?哪種溫度線?怎麼接線? 這樣的費用是多少? 原廠的好處是? 可以想想。

烘焙除煙之我見

烘焙咖啡所產生的不單是表面所見的煙霧而已,煙霧裡包括了水、氣味、溫度、銀皮種種複雜的混合物。 展現出來的就是具有烘焙氣味的煙霧,而這種煙霧會隨著烘焙的每個階段不同而混合物的性質有所變化,例如: 入豆~150度:銀皮、水、部分植物纖維加熱後產生的氣味 150度~1爆前:銀皮、水、梅納反應所產生的焙味與生豆該階段特有的氣味 1 爆開始~1 爆結束:銀皮、水、大量的煙(細微的油脂與各種PM2.5) 1 爆結束~2 爆前:銀皮、水、少量的煙 2 爆開始~2 爆密集:銀皮、水、大量的煙(細微的油脂與各種PM2.5) 由於上述階段的溫度不同,而造成的混合物也會有明顯的差異。 請參照下列的日本廠商網址: https://www.c-clie.co.jp/product/freshener/roast.html 考慮到煙霧的混合物,用什麼方式可以有效去除呢?先不考慮後燃機的狀況下,利用各種過濾材質來處理是比較好的方式。 1.溫度與油脂、部分細屑→水霧混合 = 降溫、水與油脂混合下降:水霧的混合效率 2.銀皮、細屑→ 過濾材或靜電除塵 = 過濾較大的物體、吸附一部分的油脂 3.氣味→ 活性碳 = 吸附氣味分子與部分的小分子 4.PM2.5→ HEPA過濾層 5.煙霧 第五個煙霧是最難處理的,最多只能用高溫將煙霧減少一部分而已。 在台灣目前的狀況,政府單位目前對空汙較重視的狀況下,對於空汙的舉報範圍,主要採人民自動舉報,所以常見的流程是: 『烘焙咖啡豆→產生煙霧→附近被影響的人舉報→政府單位前往查緝→確認屬實後根據狀況開改善單→增添改善設備→改善完成。』 這倒也不是說政府單位不積極,而是重大空汙狀況也多是政府造成的,而底下的單位礙於多種因素也無法有效查緝,地方單位則只能根據舉發的狀況去處理,並非不想有效處理,而是空汙的層級與影響層面該如何分類,這一點是很無奈的。 畢竟,炒菜的味道只要影響到其他住戶,就算是空汙了。 但是對於長期使用油鍋與傳統的飲食方式,油煙是難以避免的,長久以來,也算是大家的默契了,同個社區裡誰家晚上吃什麼,大概都猜的出來。 但是現在社會的組成,小家庭在加開火的比例逐漸減少,雙薪家庭造成外食比例大增也算是無法避免的社會現象,像數十年前,一到傍晚就是家家戶戶的炒菜聲或是香味瀰漫也較少見了;而對於煙霧的敏感度相對的會提高許多

2019的問與答......1

問題: 這幾次的烘焙,我把豆量從500g降至350g後發現在接近一爆時環境溫度會下降到比豆溫還低,有試過加火,雖然環境溫明顯有上升,但豆溫也同比例往上升,有辦法環境溫上升速度比豆溫快嗎?謝謝。 為什麼會考慮環境溫度的上升與否? >>> 想法是在接近一爆時若ET夠熱的話,可能足夠提供一爆時BT的熱能,只要調整風門就好,而不用去增加火力,怕一爆時的火力多了時,傳導熱增加而讓豆表容易有焦感;之前發現只要一爆時ET比BT高溫時,焦感都比較少 一種是風門縮小 >>> 有試過,雖然環境溫也會上升但豆溫的上升速度也是一樣快,在已經一爆點附近的話只會想讓環境溫度ROR升快,豆溫不要變快,怕一爆太快 一種是降低高度 >>> 想不通!!!降低後,火不是會更靠近鍋子嗎?這樣豆溫不會升的更快嗎? 500g的環境溫度較高可以視為烘焙鍋內的閒置空間較少 >>> 空間較少不是儲熱空間也變少了嗎?熱能是不是也變比較少?這樣溫度是不是比較容易較低嗎? 500g的環境溫度較高可以視為烘焙鍋內的閒置空間較少,相對的多餘溫度在移動的速度是比350g快還是慢? >>> 慢?只能用猜的,這該怎找哪方面資訊或是測試? 另一種角度是500g豆子較多,蓄熱能力較高,環境溫度變化較慢 >>> 因為豆子多,風門出口的風量會變小,比較不容易散熱,蓄熱變高,環境溫變化慢? 進一爆如果傳導熱偏高的話,會有焦感。 以ET做為著眼點是不錯的方向,也有開始考慮到火力在一爆開始後半段的影響。 先說說降低高度的看法,降低高度,相對的火力也要調整,早期烘豆機採用軟火(微火)的設計,就是希望避免火力太大造成傳導熱過高,有燒焦的問題。因此為了避免燒焦,用較小的軟火搭配較近的距離,甚至用軟火燒烘焙桶,都是為了爭取到足夠的傳導熱。 而以家用的瓦斯爐來說,很明顯的火力太大。 如何調整到適當的火力,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降低烘焙桶與火焰的高度,精確調整火焰的大小,這需要大量的經驗;另一種則是拉高高度,利用較大的火力來粗調整。 我自己較常使用後者,因為在展示的過程中,如果採用第一種方式,比較不容易控制烘焙節奏。 而再來談到一爆時只控制風門不控制火力的方式,當然會比較輕鬆,但是風門與火力是互相影響的,控制風門後火力的

節錄

Dieter Rams 的10個好設計 Good design is innovative / 好的設計是創新的 Good design makes a product useful / 好的設計是實用的 Good design is aesthetic / 好的設計是美觀的 Good design helps us to understand a product  / 好的設計使產品易懂 Good design is unobtrusive / 好的設計是克制的 Good design is honest / 好的設計是誠實的 Good design is durable / 好的設計是長命的 Good design is consequent to the last detail  / 好的設計在細枝末節處也保持一致 Good design is concerned with the environment / 好的設計是環保的 Good design is as little design as possible / 好的設計是盡量少的設計

烘豆機的修改

最近蠻常接到要修改烘豆機的問題。 通常我會視對方述說的狀況去調整,有時候對方想要自己動手,這時候要解釋的東西就多了,例如,瓦斯的噴嘴與空氣流量的設置?噴嘴的尺寸?微壓錶的尺寸?怎麼接?用哪種比較好?價格呢? 大概會提供一些商品的網站讓對方去搜尋,至於買了什麼?裝了有什麼問題?這就是自己要去面對的。 總會覺得,資訊的正確與否,應該是使用的人自己去面對的。該怎麼使用這些資訊?或是這些資訊適合的方向,這都得使用者自己去思考的。 網路中雖然有很多熱心群眾,然而每個人的環境與面對的狀況不同,很難一概而論。而你問了問題,對方提供的資訊你覺得不適當,這並不是對方的錯。 提了問題,有正確答案嗎? 大概是這個環境的教育下,習慣的要得到正確的答案。有正確的答案嗎? 這就要看打分數的人是誰了? 我還蠻習慣自己問自己問題,然後試著去解答。 提出問題→解答→根據回答再提出問題→解答 大概就是這個過程不斷的重複吧。 但是問題可以無限放大,所以要先界定問題本身的範圍。 對流熱高?多高?相對於什麼機器什麼烘焙量?這就是一個問題的範圍。 如果單就對流熱高,在12kg的烘豆機上,對流熱要多高?在1kg的烘豆機上又是多高? 問題就會逐漸有輪廓。 根據問題的輪廓,再把細節補正,就比較容易能得到回答。 烘豆機的修改也是一樣的,可以有效調整瓦斯流量的大小嗎? 1.瓦斯的來源?L.P.G還是瓦斯罐? 2.來源的壓力? 3.瓦斯的組成成分? 4.燃燒需要的空氣量? 5.火嘴的形式? 6.連接管徑的大小? 7.調整的閥門形式? 8.微壓錶的有效量測範圍? 9.組裝的難易度? 10.空間的大小? 大致上就會有上述的一些問題,根據一個問題一個問題的處理,就會慢慢得出有效的解決辦法。當下的解決辦法。 大致上就是這樣的過程。

咖啡講堂 四、烘焙系統與手法推論:

四、烘焙系統與手法推論: 從上述的烘焙系統建立→烘焙設備→生豆,接下來就是烘焙手法的推論,如何從烘焙系統中去解析烘焙手法的應用? 烘豆機是影響烘焙的主要環節,如何應用烘豆機並根據烘豆機的特性,長期的使用會發展出針對該烘豆機的應用手法,而這些手法單獨來看則是較難理解,但是由烘焙系統的推論則可以用另一角度討論該手法的目的性。

咖啡講堂 三、以生豆品質調整烘焙系統原則

三、以生豆品質調整烘焙系統原則: 烘豆仍是以咖啡生豆的品質為主軸,根據生豆的樹種、海拔、大小,水分、纖維、處理法等等去制訂有效的烘焙計畫,求出穩定的烘焙手法。 1.樹種的差異: 2.海拔的高低: 3.豆體的大小: 4.水分的多寡: 5.纖維的粗細: 6.處理法的不同: 本堂課針對常見的幾種咖啡生豆以上述的幾種要素來討論差異,並根據差異的不同來設定各自的烘焙計畫。

咖啡講堂 二、烘焙系統對應烘豆機的應用

二、以個人 烘焙系統的原則 訂定烘焙計畫 主要針對烘焙計畫與烘豆機之間的誤差去求出烘豆機的效能,藉此了解烘豆機實際的烘焙能力。能更有效的制定烘焙計畫。 這裡使用的方法是: 設定主客觀原則→制定烘焙計畫→烘焙過程誤差→設定烘豆機效能參數→修正烘焙計畫→烘焙過程誤差縮小→杯測 個人烘焙原則: 主觀:個人可觀察並自定義的現象,例如:香氣、顏色、聲音 客觀:每個人可觀察並有共同定義的現象,例如:時間、溫度、聲音 確認烘焙目的: 主觀:烘豆師針對該次烘焙想要改善或嘗試的目的,例如:常是烘焙較淺的哥倫比亞生豆 客觀:烘焙完成的咖啡豆給多數人飲用的目的,例如:豆芯熟、濃郁、後韻 ※主客觀原則在此常會有互相矛盾的狀況出現,則根據烘豆者是否以主觀原則或客觀原則為主。 確立烘焙時間: 總烘焙的時間。 定義烘焙區段: 入豆溫、下豆溫、回溫點、觀察點、一爆溫度等等。 以設定的烘焙區段來規劃有效的烘焙計畫,並以手繪烘焙曲線的方式來表達。 實際烘焙時以定義烘焙區段的曲線做紀錄,可得到實際的烘焙曲線,把兩條烘焙曲線的不同處來討論,可以較宏觀的角度去思考烘焙過程的手法差異與想法。 第一次的烘焙計畫與烘焙修正可以得出該次烘焙計畫裡,烘焙節奏與烘豆機熱源的分類。 烘焙節奏的分類: 烘豆機熱源比例: 1. 傳導熱: 2. 對流熱: 3. 輻射熱: 接下來根據第一次的烘焙計畫與實施的誤差,修正第二次的烘焙計畫,必須提出修正後的烘焙原則調整。 烘焙計畫修正 A : 入豆溫、下豆溫、回溫點、觀察點、一爆溫度等等。 修正後的原則調整: 第二次烘焙後,可以得出下列烘焙機的效能參數。 烘豆機效能參數: 1. 烘焙設備的火力 單位: 最大: 最小: 2. 烘焙設備的抽風 單位: 最大: 最小: 3. 烘焙設備的量測 單位: 最大: 最小: 4. 烘焙設備的烘焙量 單位: 最大: 最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