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月, 2019的文章

關於烘豆機的火力

火源的不同對於烘焙時的影響大否? 大概跟問一台車的引擎不同對性能的影響大否一樣的狀況。 不同的火源由於燃燒效率與火焰的形狀差異,對於烘焙過程中的加熱當然會有明顯的不同。 但是這裡先來聊聊關於燃燒效能的基本概念。 以瓦斯燃燒的效率來說,台灣大多使用 kW為單位表示,而國外的烘豆機,則根據當地常用的能量標示,以美國Diedrich IR-1為例, 最高的燃燒效率是:MAX BTU/hr (kW)=10,000/3;用kW來看的話,櫻花牌的單口爐是3.1kW。 一個單口爐的火力已經比1kg的烘豆機大了,可以理解的是,單就以燃燒單位來說,在家烘焙1kg的咖啡豆,家用瓦斯爐是綽綽有餘了。 相較於烘豆機烘焙時的封閉環境,在家用瓦斯爐上使用手網的開放環境下,想當然爾會有很多的熱量被浪費掉,再加上控制上的不便利,手網的設備成本雖然低廉,做為連續烘焙的手段的難度是相當的高。 烘豆機的設計中,火源的大小與控制是很重要的,但是更重要的是如何讓火源產生的熱量能順利的加熱烘焙桶內的生豆,盡可能減少熱量無謂的散失。 保溫的方式、熱量移動的路徑是很需要討論的部分。 市面上還有 標示4.1kW的 卡式瓦斯爐,可想而知火力有多大,這麼大的火力該怎麼控制?這又是需要討論的部分。 很多人會提出有裝置微壓錶的瓦斯調整比較準確,事實上之前就有提過瓦斯壓力的不穩定性與燃燒效率的差別: 火力調整的一個討論 ,雖然微壓錶的可調整性看起來比較高,以實際上的配置來說,火焰的形式、調整的範圍、烘焙桶的設計、熱量的移動路徑、保溫等等都是影響的因素;從火力上去改變,只能說想法較為單純了。 而在小型的烘豆機上,哪種火源最適合?只能說人的喜好各有不同,蓮花爐、內焰爐、火排、紅外線爐等等,都各有喜好的烘豆者,在3kg以上的烘豆機,要改裝火排是比較容易的,因為有足夠的空間,相對的小型烘豆機要改火排,光是空間不足就是很大的問題,這還不考慮到改裝費用本身。 DIY002之所以沒有火排,就是基於市面上的家用瓦斯爐的火力供應遠遠高於該烘豆機所需,因此用較低的成本可以更換各種火排反倒成了一種學習上的樂趣。 有客戶一開始認為DIY002沒有火排會很難使用,後來則是因為可以更換不同瓦斯爐而有更多的心得,何嘗不是另一種方式呢?

DIY009的想法

圖片
反正DIY系列很多,順利的話出到DIY999大概也有可能吧...... DIY999算是玩笑話,009倒是算早期自己開始製作烘豆機的一個回顧與紀念吧。 早期對於手網的堅持,也不過是在自己無法購買機器與製作機器的前提之下,當時並不覺得手痠,跟年輕有關吧。 後來開始製作機器也是在省錢與省力的前提之下開始進行,當時能夠參考的資料與手工製作的哄豆機並不多,後來仍然是以所謂的土砲來進行製作。 有馬達能代替手臂晃動或轉動,有攪拌葉片,烘焙量大概一磅,可以放在瓦斯爐上使用,大致上是在這些條件下進行的。 單純的結構與完全依靠觀察與直覺進行的烘焙過程,也只能算是比手網輕鬆一點的工具了吧。然而考慮到實用性與結構本身的狀況,必須能達到烘焙桶非常不穩定的狀態下進行連續烘焙畢竟不是個簡單的設計就能完成的。 這台土砲,也算是一種對過去的重新審視吧。 在紛紛擾擾的烘焙資訊中,利用不那麼精確的烘焙工具,也是回歸烘焙的初心? 機體側面:搭配了一個簡易的溫度計(溫度計採用電池) 機體前方:有搭配取樣勺與溫度針,入豆與下豆都必須移開 取樣勺的長度:採用有斜度的的方式讓直線式攪拌葉片達到混合攪拌,缺點是取樣的點在烘焙桶的後方位置,所以取樣勺必須長一點。 打開蓋子:無論入豆或是下豆,都必須打開蓋子。 這種土砲的設計方式,最主要的問題就是因為烘焙桶的移動,造成無法固定溫度針與取樣勺,而軸承的不穩定也是問題之一,可想而知為什麼後來的烘豆機會著墨於水平烘焙桶與攪拌葉片的設計。在長期使用的穩定度與整體性來說,這種土砲仍然有侷限性。 但就設計上來說,不失為一種小型且有效的方向。

新年的閱讀

圖片
年近四十不遠的新年,大抵上是不想出門的,即使是有九天的假期,對於時間尚算自由的自營業者而言,除了稍稍能有藉口懶懶散散地休息幾日外,盡可能避免出門在外與眾多人潮壅擠和塞車才是自我的正道吧。 有小小孩的媽媽卻不會這麼想,一兩日的閒在家裡,基本上與照顧小孩的日子沒什麼太大不同,雖然說著不想出門人擠人,仍是不時催促著要出門走走溜溜小孩,對於嘴裡這麼說著,晚上著迷於編織金剛結的手環到了凌晨才睡覺,提不起精神打理小孩的媽媽,當人家丈夫的我也只是早點起床,趁小孩老婆還在睡時,在吧檯前泡杯濃濃的深烘焙哥倫比亞咖啡,找本書來稍稍沉浸在文字的組合之中。 除夕下訂的書,初二到了附近的便利商店,強迫自己走出門活動一下,避免沉浸在歐啤的酒精濃度中,不過也只是在樓下步行不到兩分鐘的便利商店,感嘆著便利商店的便利與店員的辛苦,付錢搬了幾本書走。想著可以提升文化氣質的期望中,這本書倒是比想像中的有趣。 這本書摘錄了日本文豪待在咖啡館時的一些文章,早期的日本在二次大戰前後,文豪們待在咖啡館的目的是為了喝上一杯好咖啡嗎?應該是說為了懷念留學時的德法氛圍又亦或是創造出想像中的南蠻風味? 從文字的堆砌中,不難想像這些文豪藉由咖啡館的氛圍孤獨或是高談闊論的畫面。 我們也許沒機會成為文豪,待在咖啡館內喝杯咖啡,讀點文學作品也不失為一種體驗。

新的一年,要做一樣的事嗎?

新的一年到來,要做一樣的事嗎? 我們會期望未來能越來越好,但世事多變化,小孩也會越來越大,很明顯的,不可能每年的情況都跟去年一樣,尤其是這個資訊流通的當下。 咖啡豆的風味在這幾年的變化最為迅速,改變相當的大,越來越多人提出烘焙咖啡的看法,這當然是更多人投入咖啡市場的結果。 生豆市場的玩家族群與價格破壞,烘豆機也是一樣,但是已經深陷其中的我們,仍然要用以往的方式去進行下一步嗎? 在大條件不如的當下,也許我們該想想,如果用同樣的方式並未達到我們的預期時,在用同樣的方式去面對未來,期待得到不同結果,成真的可能性? (買彩卷與統一發票對獎不在此列) 我自己用嘗試與實測來面對咖啡烘焙,過程中有很多客戶提供了我各種不同面向的烘焙思維,我也開始思考,有必要繼續設計烘豆機嗎? 設計一台烘豆機所需要考慮的細節非常的多,當不斷推翻自己的設計在當下找到一個較平衡的方向時,其中要思考的各個面向與細節非單純看到一台烘豆機就能下判斷,當接觸越多不同的烘豆機,對於設計者的想法的揣測是我思考的主要方式。 為什麼要這樣設計? 這樣設計有什麼意義? 改變了這個設計會影響到什麼? 這是一直在思考的方向。 單純去複製一台市面上有的烘豆機,外觀亮麗,烘焙量誇大一點,價格拉低,一定可以吸引到很多客人,但是這只是在市場上不斷的破壞接下來的創新。 烘豆師希望的方向只是單純的機器價格便宜嗎? 或是利用價格便宜吸引更多人投入烘豆的世界? 烘豆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沒有一個有效的烘焙方式? 可以問的問題太多了,但是烘豆的領域不會拒絕任何有心學習的人,所以明年仍繼續努力。 今年的新方向:一台設計不錯的烘豆機也會讓烘豆師培養出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