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6月, 2019的文章

過去,現在,未來還在未來.......

開始寫部落格是在2007年,當時只是年少輕狂沒啥朋友,藉由打字來記錄一些沒人要看的生活歷程。 朋友阿丸常說,當哪天我出現在社會版頭條時,就會有媒體記者來翻這些文字記錄,推測主角的反社會人格是從何時開始形成的;最後他又補了一句:「所以大學後我就不再寫日記了。」 以此為鑑,我主要寫一些更沒有人會注意的日常生活記錄,斷斷續續的紀錄。 後來開始把烘焙咖啡的一些心得與疑問寫紀錄下來,動手做烘豆機之後就出現了大量的文字紀錄,因為早期手寫的一些設計圖或是手稿等,搬個家或是塞在某個自以為會記得的角落裡,自然的消失了。至少網路上雖然沒人看,至少搜尋引擎還有可能找得到。 大多是自問自答,後來也有人提問,相較於其他高手的部落格,大概是引述資料太少或是不夠專業,比較少人會在部落格上提問,提問的比重偏向於後來出現的 facebook。 有時心血來潮把許多的提問與回答整理一下,就算做個紀錄,大多以「問與答」為題。 關於烘焙咖啡,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逐漸透過各種資料與專利文書等引述,猜想該時代的人類活動與工業發展,大致上也建立起自己一套對於咖啡的觀察重點與著眼點,既然是隨著人類活動而有所變化的農作物,很多的歷史事件也算鑑古知今,而更期待的是未來有更多的人投入這個領域並做出各種各樣的發想與實踐。 與其論證某個烘焙手法的真實性與否,我花比較多的時間在問與答上引導提問者的思考方向,在我的角度來看,從單一方向去論證烘焙手法而忽略了其他方向的影響,是不是過於偏頗甚至影響想像力的發想呢? 我認為每種所謂的烘焙手法都有其生成與發展的環境,就是市場,市場會自然決定什麼烘焙的咖啡豆是被需要的,有沒有市場的破壞者?當然有,但是建立在工業的發展基礎上。 有一定的工業發展基礎,自然會生成市場的破壞創新,市場的舊勢力對於這種破壞創新有先天的抵制,這是明顯的趨勢,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現像不只出現在物理學內,市場機制也是很好的例子。 咖啡豆被喝了數百年,美味與否,由當下去判別。

購買烘豆機的前的基本常識

圖片
就我個人來說,烘豆機是屬於生財器具的一種,其實現在家用與商用之間的界線是很模糊的,就如SR500的加用烘豆機也是有人拿來做生意一般,只要使用者自己覺得可以拿來做為商用的話,大概也沒什麼不行的。 生財器具的要點是什麼呢? 我想大概是生產穩定、保養簡單、方便使用為原則,既然生產穩定,那表示生產的產品單一,相較於台灣大多生產適用多產品的食品加工設備來說,國外的食品加工設備大多功能單一;功能單一→生產穩定→方便使用→保養簡單。 這類機器大多價格不斐,又需要很多種來搭配才能成為一條生產線,這時候就討論到每台設備本身的穩定與精度問題了,一堆不穩定的設備連結在一起,會變的超穩定這件事,大概只會在篩選機上出現........ 相較於功能單一的攪拌機或是麵糰機等,同時具備送料→包裝→出料的水餃包餡機,大概可以知道有多強了。 同樣的水餃機器當然也有很多種,像下列影片中的: 同樣是包水餃,差異在哪裡?除了價格外,速度、品質、保養上都會有明顯的差異,怎麼選擇?當然是看實際需求。 什麼是實際需求?單從價格上去看,大概也沒什麼好比的,價格高低一目了然,但是使用之後,才是所有問題的開始。 所謂的穩定是一個範圍,這個範圍從水餃來看,每顆水餃的重量都一樣嗎?當然會在一個區間內,每顆10~15g與每顆13~15g,哪個精度較高? 還要討論餡料的黏稠度適不適合使用在某台機器上? 生產1000顆後,會不會出現包餡不穩定的狀況? 使用後的清洗容易嗎? 組裝上容易嗎? 故障的排除容易嗎? 這些都是使用後才會開始出現的問題。 而烘豆機呢? 仍然是使用後才會開始發覺問題,使用上的習慣多半會跟第一台使用的烘豆機有關,而眾多細微的問題: 1.操作上的動線 2.清潔上的難易度 3.保養的難易度 4.故障排除的難易度 這些都是使用者要去面對的問題,我自己是把烘豆機當成車輛來看待,多少里程需要基礎保養,多少里程要更換材料,這些都是開車的人後來要去面對的,當然把這些問題讓專業的人去處理,畢竟車輛那麼大一台,要具備的保養知識與專用的工具也不是一般人可以準備的。 小型烘豆機基本上就得由使用者去做這些保養了,當然也可以找專業人士處理,然而每個品牌的烘豆機輝然結夠相差不遠,有如每個品牌的車輛一般,都有每個品牌特有的設計與維修上的細節。 小型烘豆機畢竟不如車輛

烘豆機的市場論

家家戶戶都需要一台烘豆機嗎? 這個論點是蠻有趣的,與洗衣機、電鍋、冷氣機已經是家裡必備的電器不同,如果烘焙咖啡豆屬於專業技術的話,除非是烘焙店家,一般家中甚少會出現專業的烘豆機,就算有,大多也是例如SR500等簡易式的烘豆機。 因為家中使用的電器都有主要的特徵:使用簡易、操作方便。 以冷氣機為例,這個具有百年發展歷史的電器用品,雖然一開始只用在紡織工廠做為調整工廠內溫濕度使用的設備,在百年的發展過程,已經有各式各樣成熟的商品了,所謂的成熟,就是使用上越來越方便,裝設等也趨於簡易;思考一下,如果開個冷氣,得控制好幾個開關且根據溫度手動調整風量與冷媒壓力等等,冷氣要進入一般家庭可能非常的困難。 烘豆機也是,真的要進入一般家庭的烘豆機,大概都不會是所謂的商業烘豆機:大量、穩定、不易損壞;家用電器最糟的商業範例大概是大同電鍋了,至少30年不會壞,完全違反商業理論........ 然而,工業化的後期,當人口紅利減少,製造更多的家用電器是不是製造更多的垃圾,這一點大概沒啥好說的,不然工廠那些模具該怎麼辦?拿去丟掉嗎? 而烘豆這件事情跟料理一樣,自己做菜偶而還是會去餐廳吃飯,以人類的慾求來說,追求美味的食物是不變的,即使商業模式已經提出了高效率的供應系統,罐裝咖啡、便利商店、自動販賣機等等,用嘴巴吃飯這點數千年來仍不變。 美味的定義? 是由自己定義還是權威機構定義呢? 這跟所居住的風土環境與人文歷史有關,無論冠上多少頭銜與多少權威機構的認證,炸雞排還是很好吃,珍珠奶茶高熱量還是喝。 所以,美味的咖啡在哪?自己就能做出美味的咖啡嗎? 每個人都有擅長與不擅長的部分,有效率的社會就是讓人人去從事自己所擅長的部分,雖然難度超高。 所以,在家烘焙咖啡這件事有沒有市場呢? 反對的很反對,贊成的很贊成。 但是仍要面對最基本的問題:這是一件可以輕易做到的事情嗎? 一般人做水煮蛋,大概失敗個三次就會抓到訣竅,而將衣索比亞的日曬生豆烘出酸甜平衡有充滿花香的風味要嘗試多少次呢? 一台家用的簡易式烘豆機做的到嗎?還是需要一台專業的商用烘豆機呢? 製造需求是商業行銷的本質,所謂的需求是建立在什麼基礎上?生活不可或缺的需求(食衣住行)?還是精神上的需求(成就感)? 所以啊!自動烘焙的少量家用烘豆機很吸引人吧? ※一年前購買的自動麵包機已經棄置在架上超過半年未使用了